年初的時候,營養(yǎng)學專家范志紅老師發(fā)了一條微博,引發(fā)了網友的熱議。 她說在超市看到一個孩子哭著要吃40塊錢一斤的草莓,但奶奶就是不肯買。
范老師認為偶爾買一次嘗嘗鮮,對全家人的健康和心情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
但也有很多網友站在了奶奶這一邊。 “40塊錢的草莓不便宜,給孩子買了這一次,萬一以后天天鬧著要吃怎么辦?” “孩子哭鬧著要東西,堅決不能給!” “給孩子破一次例,他以后就會提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千萬別把孩子慣壞了!” 網友們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我跟一位家長朋友聊天時,他跟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他一直對孩子喝飲料、吃零食管控比較嚴格,孩子三歲了還沒喝過可樂。
有一天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商店買可樂,就拉著他的手哀求說:“爸爸,我就喝一次可樂好嗎?幼兒園小朋友都說好喝,我好想嘗一嘗呀!” 看著孩子渴望期盼的眼神,他實在不忍心拒絕,就破例給孩子買了一小瓶可樂。 沒想到后續(xù)的事情完全脫離了掌控。 孩子迷上了可樂,三天兩頭鬧著要喝,如果不給買就開始抹眼淚,每次家人都心軟妥協(xié)。
用這招武器,孩子還陸續(xù)破例吃了巧克力、冰淇淋、薯片等很多以前沒讓吃的零食。
這位爸爸吐槽說:“上周帶孩子去體檢,發(fā)現了好幾顆蛀牙,都是零食吃太多惹的禍!現在他要吃零食,我們都不給買,結果孩子竟然在商店門口撒潑打滾,太難堪了!唉,當初就不該給他買那一瓶可樂!” 跟這位爸爸一樣,很多家長明知道孩子的一些要求不合理、不合規(guī)矩,但看到孩子哭鬧不止,要么心疼孩子,要么在公共場合礙于面子選擇妥協(xié),一次次助長了孩子的任性,最終鬧得不可收拾。
可話說回來,一味拒絕孩子的要求,又顯得過于殘忍冷酷。 那么,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到底該怎么做呢? -1-
孩子的需求,值得被看見和滿足
我們很多爸爸媽媽,總喜歡隨意評判孩子的欲望: “不讓你吃零食,都是為了你好!” “家里那么多玩具怎么還要買?太浪費了!” “咱們家沒錢,買不起這個?!?在父母的刻意引導下,孩子也許不再索要東西,但其實內心的渴望并沒有消減,只是以“懂事”之名被壓制起來,隨著時間的積累,內心的匱乏感也會越來越嚴重,讓人心疼不已。 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后來怎么樣了呢?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小時候父母一直給自己灌輸“家里很窮”的觀念,導致他長大自立后也仍然自卑、沒有安全感,“好像連喜歡一個東西或是人的能力都沒有了”。
父母眼里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在孩子心里卻是此刻最想要、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一味用成人的理性思維和決策標準要求孩子,無論最后買還是不買,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在這方面,爸爸黃磊的做法特別贊。 他在《拜托了冰箱》節(jié)目中明確表示,不反對孩子吃糖和冰淇淋,因沒有這些東西的童年是不幸福的。
不過,他會把商店賣的冰淇淋分成小份,一次只讓女兒吃一點點,就能讓孩子非常開心滿足。 你看,小孩子的需求就是這么簡單、容易滿足。
王爾德曾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所以,偶爾滿足孩子的需求,還能有助于良好性格和品質的養(yǎng)成,真是一件非常劃算的事情! -2-
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如何正確說“不”
1、能力和條件完全不允許的情況下,堅決不妥協(xié) 如何在拒絕孩子的同時,不傷到孩子的心呢?我一位朋友的做法很值得學習。 朋友說,前陣子她6歲的女兒說:“媽媽,我們班的貝貝去歐洲玩了,他們照片里的風景好漂亮呀!我們也去歐洲過夏天吧!” 朋友家那時剛貸款買了房,短期內是沒有閑錢去國外旅行的。她如實告訴女兒,以家里目前的情況,今年肯定不能去歐洲玩了。 看到女兒大失所望的樣子,她笑著說:“雖然我們今年不能去,但我們把它當成一個目標,只要從現在開始好好攢錢,總有一天能攢夠錢去玩的!” 于是那個下午,朋友拿出計算器和筆,和女兒將“全家人去歐洲玩”的心愿,分解成了每個月的攢錢計劃,女兒甚至主動提出每個月少去一次游樂場、少吃兩次蛋糕,省出的錢都存進旅行基金里。 算完后,女兒興奮地說:“媽媽,如果按照計劃攢錢,兩年后我們就能去歐洲玩啦!我好開心呀!”
2、能力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但讓他付出相應代價 關于“該不該給孩子買40塊錢一斤的草莓”這個問題,很多家庭經濟條件不差,不給孩子買的原因主要是家長心理上仍覺得“有點兒貴”、“舍不得”。 對于這種情況,小七老師覺得家長們可以給孩子提一些要求,讓孩子付出一些代價來換取想要的東西。 比如,“寶寶,媽媽今天來超市沒帶買草莓的錢呀,你得把購物車里的玩具和零食拿出去幾件,我們才能勻出錢買草莓。” “寶寶,買一斤草莓要40塊。如果你這一周都能幫媽媽擦桌子、掃地,就能用勞動掙到40塊錢買草莓了?!?“寶寶,我們可以買一盒草莓帶回家。但要吃草莓就得拿獎勵貼紙來換。如果吃飯、睡覺表現不好,就拿不到貼紙、吃不到草莓哦!”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會提出很多讓家長為難的要求,這樣的等價交換,既能讓家長覺得這錢花得值,也能讓孩子認識到每一件物品的來之不易。 3、孩子哭鬧撒潑要東西時,建議這樣做 針對孩子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要東西的問題,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了克制任性的“四不要”處理辦法。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把孩子先抱回家,跟孩子獨處在臥室里:不要罵他、不要打他、不要說教、不要走開。
等孩子哭完、情緒穩(wěn)定后,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寶寶,以后有什么事兒,我們都要好好說。如果你能說服我,我就考慮滿足你的要求?!?關于滿足孩子要求的頻次,李玫瑾教授也建議按照“三比一”原則,當孩子提出三次要求后,我們可以適當滿足他一次,讓孩子知道與爸爸媽媽好好交流,比哭鬧打滾更有用! -3-
孩子的心愿,需要我們的傾聽和尊重
有一次在餐廳吃飯,隔壁桌的夫妻正在聊買車的事情。他們四五歲的女兒突然說:“爸爸,我們買一輛特斯拉吧!” 媽媽忍不住數落她:“小小年紀就知道攀比,咱們家哪有那么多預算呀!” 爸爸問女兒:“你為什么想要特斯拉呀?” 女兒說:“因為特斯拉不用汽油,開車時不會污染空氣呀!老師說我們每個人都要保護環(huán)境呢!” 聽了這番話,爸爸開心地大笑起來:“女兒說得真好,就聽你的!咱們雖然不買特斯拉,但可以買其他電動汽車,一樣能保護環(huán)境!”
俗話說“童言無忌”,孩子嘴里說出來的一些話,有時候真讓人又驚訝又暖心。
當我們的寶寶提出不切實際的想法和愿望時,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簽、下定論,耐心聽完孩子的話。
每一個看似無理的要求背后,都可能蘊含著孩子一份善良、純真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