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的一則新聞引起了網(wǎng)友的熱議。
安徽阜陽的一名男孩,手持水果刀,坐在27樓的邊緣,消防員趕到現(xiàn)場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雙腿已經(jīng)掛在樓外,情況十分危急。
為什么孩子會做出如此危險的舉動?
原來,男孩從小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在外地,見面的機會屈指可數(shù)。
因為這次學校要開家長會,但原本答應孩子要回來的父母卻失約了。
最后,還是在消防協(xié)調(diào)下,讓其父母寫了保證書,男孩才肯回家。
試想,讓多少孩子“如臨大敵”的家長會,卻是這個孩子數(shù)星星盼月亮,萬分期待著的時刻。
結(jié)果期望變失望,到頭來,不過是自己的一場“空歡喜”。
在傷心、失望、憤怒等情緒的驅(qū)使下,男孩就采用如此“極端”的方式來“威脅”父母。
但只能靠“威脅”來提醒父母守信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苦?
不守信的父母是“中毒”的父母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自食其言,言而無信,將孩子當成“巴甫洛夫的狗”一樣馴養(yǎng)。
“只要你作業(yè)得優(yōu),我就讓你玩游戲?!?/p>
“等你考試進步到班里前五名,我就給你包個大紅包?!?/p>
“今天乖乖吃完這碗飯,周末我就帶你去游樂園?!?/p>
……
但最后,等孩子真的做到了卻又不了了之,還沾沾自喜地覺得自己真是“聰明”,其實是“中毒”而不自知。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qū)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yōu)樽约旱挠^念。”
張歆藝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是吃穿不愁的女明星了,但對母親的不守信至今依然耿耿于懷。
原來張歆藝小的時候,母親曾對她承諾,只要她考試考到多少名,就給她買一雙夢寐以求的小白鞋。
那段時間,從來沒有那么用功念書的張歆藝,幾乎犧牲掉了自己所有的時間,一門心思地全撲在學習上。
但當她拿著考到約定名次的成績單找媽媽時,媽媽卻食言了。
如今,早已經(jīng)長大了的張歆藝,出于“補償”心理,給自己買了好多雙小白鞋,但她最想擁抱的是當年那個小小的她。
過去的時光難以回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傷害將永遠伴隨孩子的一生。
不守信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很多父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年紀小,好糊弄。
但其實,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像是一枚定時炸彈,在蟄伏等待火星引爆。
今年9月初,山東濟南一名14歲的男孩卻在開學第一天逃課,兜里只揣了100多元零花錢,便獨自去爬泰山。
而孩子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暑假的時候,父母明明答應帶他去爬泰山,卻在長達兩個月的時間里,一直使用“緩兵之計”,始終都沒能抽出時間來。
眼見開學在即,孩子不滿父母失信,便一個人“奔赴”泰山。
直到第二天晚上,下山時身上帶的錢已經(jīng)全部花光,手機又沒電了,筋疲力盡的男孩徒步走了30多公里才遇到好心人報警獲救。
這件事想想就讓人覺得后怕。
萬一孩子遇到壞人怎么辦?萬一孩子真出了意外怎么辦?
你的不守信,其實正在把孩子推向危險的深淵。
中國青少年研究所曾經(jīng)做過一項實驗,是關于小學生學習與生活現(xiàn)狀與期望的調(diào)查。
研究結(jié)果顯示,孩子對父母最不滿意的行為就是,父母總是說話不算數(shù),對孩子撒謊,這一項選擇以43.6%的比例高居榜首。
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而父母的不守信行為,無異于世界的崩塌。
有些孩子會選擇外向攻擊,采用極端的方式去“反抗父母”,甚至變成自己當年最討厭的人,學會欺騙他人;
而有些孩子會選擇內(nèi)向攻擊,認為自己是無關緊要之人,自我懷疑和否定,這種“不配感”和“無價值感”,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卡森麥卡說過:
“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
事實的確如此。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發(fā)現(xiàn):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會越來越容易受到撒謊者的模板影響,孩子不但會模仿說謊,還會認為不需要對騙過自己的人誠實。
成年以后也往往會不信任別人,個性也會更加敏感多疑。
正如紀錄片《鏡子》中的一句話: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nèi)心,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好的父母,都是言出必行的父母
不好的父母各有各的不好,但好的父母,都是言出必行的父母。
每一次對孩子的承諾,都是關于信任的美好;
每一次對孩子的失信,都是父母形象的破產(chǎn)。
因此,想要成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就需要謹記以下三點:
不要輕易許諾,也不要把許諾當成玩笑話
因為女兒在幼兒園不好好吃飯,為了鼓勵女兒獨立,上海有一位爸爸和3歲的女兒約定好,只要女兒在幼兒園好好吃飯,乖乖聽老師的話,就滿足她一個愿望。
女兒的愿望天真又童趣:希望能有只恐龍來接自己放學。
結(jié)果,女兒那段時間真的做到了,為了不讓女兒失望,爸爸媽媽絞盡腦汁,有一天突然看到商場的恐龍道具服,便靈機一動,在網(wǎng)上買了個一模一樣的。
于是,在萬圣節(jié)那天,爸爸變身兩米高的大恐龍,按照約定,去女兒所在的幼兒園班級里放學接她回家。
女兒剛看到大恐龍時很驚訝,直到認出父親后,表現(xiàn)得非常開心。
這樣守信暖心的父母,孩子怎么可能不幸福?
如果做不到守信,請不要敷衍,及時道歉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yǎng)孩子尊重人的習慣?!?/p>
父母不是圣人,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但關鍵是,你對孩子的態(tài)度。
《請回答1988》中,德善因生日和姐姐沒差幾天,便被父母要求和姐姐一起過生日。
但是她今年想自己過,便老早就和父母提了幾次,被父母卻忽略了,終于,德善爆發(fā)了,忍不住哭著控訴:
“去年也是這么說的,前年也是,我是可以隨便對待也無所謂的人嗎?”
知道一切的爸爸也很愧疚,他沒有敷衍,而是很誠懇地跟德善道歉,并說:
“爸爸我,并不是一生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p>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在父母那里因欺騙受傷后,只是想要一句真誠的“對不起”。
別讓中國式父母的道歉,只有一句“出來吃飯吧”。
父母要以身作則,孩子才會守信
還記得那個走出“六親不認”步伐的小男孩嗎?
因期中考試得了77分,媽媽為了鼓勵兒子,便許諾孩子,只要期末考試,考到90分以上,就買一輛自行車。
而孩子正是由于母親的承諾,在期末考試中真的考到了90分,還超額完成了“任務”,領到了獎狀!
媽媽上演了教科書級別的言而有信,在第一時間,帶孩子去買了自己想要的自行車。
看到孩子騎上自行車的“嘚瑟勁”,去讓無數(shù)曾因父母失約的網(wǎng)友大感羨慕。
你的態(tài)度,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透過欺騙,孩子看到的是愚弄;
透過敷衍,孩子看到的是不在乎;
只有透過真誠,孩子才能看到愛和信任。
▼
托爾斯泰曾說:
“全部教育,或者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jié)到榜樣上,歸結(jié)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p>
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活出孩子欽佩的樣子”,在靈魂和精神上做孩子的領路人。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么樣的人。
身教往往大于言傳,給孩子講十遍守信的道理,都不如你守信地去做一件事。
最后,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夠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言不傷人,諾不輕許;
愿所有孩子都能遇到這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