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情緒都有背后原因,自我了解、管理后,才能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
這一天,媽媽帶小文逛大賣場,結賬時,店員沒有主動告知優(yōu)惠活動,讓媽媽不太高興,過一會兒,媽媽覺得屋內的冷氣有點冷,于是她對小文說:
“快把外套穿起來?!?/p>
“很熱耶?!?/p>
“亂說,萬一著涼了怎么辦?”
“我不要,就真的很熱嘛!”
“你每次都不聽話,叫你穿你就穿,擺那個什么臭臉,不是要你有話好好講……”
媽媽見小文堅持不穿外套,無視于過往路人的側目,愈罵愈大聲,連混蛋、蠢蛋的字眼都出口了。隨著媽媽的罵聲,小文的頭愈搖愈大力,最后媽媽硬是拖起小文的手塞到外套袖子里……
以愛之名的傷害
我們周邊生活里??梢姷剑髅魇歉改缸约河X得冷,卻硬要小孩添件衣服,或者孩子說肚子不餓,家長卻一定要孩子再扒兩口飯。怕孩子著涼、擔心孩子營養(yǎng)不夠,這樣的出發(fā)點是愛意,但是太堅持了,對孩子反而有不良的影響。
冷與熱、餓與飽是生理感覺,無法由他人代為感受。如果孩子真實感覺一再遭到否認,并且在孩子有不同意見時大動肝火,日久會讓孩子感到混淆而困擾。因為如果自己的感覺是真實的,父母為什么要這么生氣?如果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那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問題?感受長期混淆,情緒受到干擾,孩子會變得沒有辦法肯定自己,形成低自我價值感。
探究情緒背后原因
情緒很微妙,當它被正確理解時,殺傷力就減低許多。要提升自己情緒管理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從理解自己開始。心理學家薩提爾女士所提出的“冰山理論”,是幫助人深入了解自己的好方法,她認為每個人的自我就像冰山一樣,顯露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一部分蘊藏在水面之下,包括對事件的因應、感受、觀點、期望與自我。
以小文媽媽為例,(已征詢當事人同意,并更動可辨識身份數據),發(fā)現因為幼時手足眾多,長期遭到父母忽略的她,對于別人的臉色、對于是否受到他人尊重特別敏感,也在乎自己表現是否完美,害怕別人不要她。
她深信一個好的媽媽應該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因此,要孩子穿衣服被拒絕時,她覺得孩子好像不需要媽媽了,而這份恐懼讓她既挫折又憤怒,她不清楚自己為什么那么生氣,只能任由情緒升高。
小文媽媽把孩子聽話等同于尊重,期望他人可以聽自己的意見,深層的渴望是想要被認同、被接納。經過自我探索后,小文媽媽讀懂自己的模式,就比較能區(qū)分出哪一些情緒是因自己的過去被觸發(fā),哪一些是因為當下的感受而渲染(與店員的不快而遷怒到小孩身上),哪一些是親子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不再受困于過去經驗的干擾。
親子好EQ
現代父母注意孩子的情緒智商(EQ)教育,但有些父母積極要孩子學情緒辨識、社交技巧,但孩子不聽話時,自己卻是情緒大暴走,壓制、威脅甚至暴力要求孩子就范,到底該怎么做呢?
情緒是從生活學來的
要知道孩子學習情緒表達最主要對象是父母,從襁褓開始,孩子已經浸泡在父母情緒的環(huán)境里??梢哉f,情緒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從生活中自然學習來的。
父母忽視或壓抑自己的情緒,總有一天情緒會以不同的面貌進行反噬,而身邊的孩子就是最大的受害者,這個傷害不僅當下會影響親子關系,還有孩子學習之后,反應在日后的人際關系上。許多在人際關系上受苦的孩子,根源就來自于父母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因此,關注孩子的情緒問題,首要之務是父母要能自然活出好的示范。
學習當情緒的主人
情緒和火一樣,本質上是中性的,人類沒有火,生命也很難存續(xù),但火如果沒有控制好,就會釀成災害,而情緒也是一樣的。
當我們對自己了解愈深,就愈能掌握自己的情緒表達。父母能一層一層往內挖掘,認識到自己的內在,知道是什么勾動到自己的敏感神經,理解之后就比較容易覺察自己情緒的前因后果,進而接納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就較能明白別人感受為何,而有同理心。
教導孩子、疏導孩子情緒很重要,但當父母的給不出自己沒有的,在情緒管理上這句話尤其適用─父母能認識自己的內在,做好管理情緒的榜樣,孩子也就能從中學習成為情緒的主人。
好情緒就能真正幫助孩子,為人父母的,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