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我們的生命能量被耗盡,我們可以學習的是放下對自己的批判,容許自己多點彈性。
社會上,不時傳出有人燒炭自殺成功或是上吊尋短…。這些人,都有個共同的“診斷”,叫做“抑郁癥”。
抑郁癥的可怕,不僅僅在于表面上的臨床癥狀:失眠、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食欲及體重異常增減、喪失活力、感覺無價值、無法專心或者循環(huán)性的死亡或自殺意念等這些的可見性診斷指標。
抑郁癥的可怕,更在于,它就如同會吸取人血的鬼魅般,更有如黑洞般,會不斷地榨乾一個人的生命能量,讓努力在這個漩渦中奮力掙扎著想要爬出來的當事人,最后再也無法也無力去對抗那股強大的吸納力,而放棄了抵抗。
抑郁癥不僅會吸納當事人的生命能量,更會連帶地讓想要幫助當事人的其他人,也被吸納進去,跟著感到挫折沮喪(我怎么樣都幫不了他/她)、生氣(為什么我的建議你都不聽)…,于是乎,漸漸地,當事人周邊的親友,對當事人的抱怨、無助…的感覺或想法可能開始麻木、覺得習以為常(又來了,他/她只是叫一叫,不會真的死啦),而失去了警覺性。
慘的是,這樣的負向循環(huán)結(jié)果,讓當事人可能真的就此也放棄了自己,更因此讓身邊有機會阻止的人抱憾終生。
抑郁癥:放下對自己的批判,容許自己多點彈性
面對抑郁癥的自我照顧
由于抑郁癥會磨耗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因此不論是當事人或者是周邊的親人,如何做好自我照顧就變得很重要。
尋求專業(yè)幫助
專業(yè)助人工作者,較不會像一般人一樣,只是安慰自己不要想太多,反而是可以協(xié)助厘清與整理思緒,并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有效地疏處被壓抑在內(nèi)心的情緒。
自我對話與撫慰
在我曾經(jīng)面對自己的重度抑郁情緒過程中,我常透過日記來整理自己的心情。(推薦你:心理小工具《情緒樹洞》:情緒管理,是一場獨處的心靈體驗)
我會試著像在跟朋友或者跟孩子對話般,問自己“怎么了?”“是什么樣的情況,讓自己有這樣的心情?”“我想到了什么?”我同時也會拿起身邊喜歡的一個東西,例如抱枕,然后把它抱在胸口,想像它就是我愛的人或孩子,輕輕地撫摸它,輕輕地哼首喜歡的歌,如果覺得難過想哭,我一個大男人,也會任眼淚流下,因為,淚水是上帝給我們最好的心靈洗滌。
運動
不企求要做多激烈或多長的運動,即便只是在河堤上騎著一小段單車,或走上一段路都好,哪怕只有五分鐘。重要的是,在那個運動的當下,專注于自己的動作與呼吸,和自己在一起。
woman holding green plant in shallow focus photography
對自己內(nèi)在無法言喻的憤怒
一個人會有抑郁癥,有很多說法,其中一個就是:“對自己內(nèi)在無法言喻的憤怒?!?/p>
這就讓我想到很多朋友,都會對自己的很多決定感到后悔,甚至批判、否定自己。
也因此,為了不讓我們的生命能量被耗盡,我們可以學習的是放下對自己的批判,容許自己多點彈性。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導做事要認真,要努力,凡事都要盡力而為,凡事只看結(jié)果,不看過程。
卻沒有教導我們,即使過程中我們都盡了力了,但結(jié)果卻不如人意時,如何面對不順利,甚或所謂的“失敗”,如何學習欣賞過程中的努力。
因此,只要失戀了、失去工作了,或覺得志不得伸…時,開始感覺到茫然,開始悔恨自己的決定…。
我有個純粹是個人的思考,那就是:
我們的每一個決定,在做決定的當下,那個時空背景下,相信都是“最好”的決定。
只是,如果時間再拉長,最后結(jié)果卻未必能如我們所愿。
但話說回來,正因時空背景不同,條件不同,我們又怎能因此說:我們當初所做的決定是不對的呢?
關(guān)于彈性,我有個穿衣服的比喻。
如果我們都已經(jīng)是大人了,請問有誰還會穿三歲時的衣服嗎?應該不會吧,因為,已經(jīng)不合穿了。
那么,有些我們從小到大所受到的提醒或教育理念,有沒有哪一些是已經(jīng)不再合用了呢?
我的母親年輕時跟著父親從大陸來到臺灣,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讓母親感到有些委屈,也有些自卑,小時候,她常說:“我們不如人?!?/p>
老人家的這句話,我不知不覺地把這樣的自卑感一直帶在身邊,也讓我的成長歷程吃了很多苦頭。
要求自己,自我期許不是壞事,可是一旦這個期許變成是自我否定,就不太好了。
助人工作者常鼓勵當事人要學習愛自己。
華人文化的思維也許認為愛自己是自私的,很可惜,這是一個誤會。
愛自己,意謂著給自己應有的照顧,透過疼惜自我,帶給自己更多的能量,好把這個能量帶給周邊,我們所關(guān)心的親友。
最后,就是要再次提醒,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了,特別是心情上,一定要求助,而那個被求助者,也千萬不要漠視求助者的聲音。
如果你自己做不來,沒辦法給對方一些時間好好地陪伴,也請務必陪他/她,去尋求可以協(xié)助的人。
畢竟,生命是何其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