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更好的問題
現(xiàn)在,我們來談談實踐“個人擔當”的工具:QBQ。
“問題背后的問題”建立在一項觀察上:每個人在第一時間,往往會做負面的反應,因此腦海中浮現(xiàn)出“錯誤問題”或“爛問題”。但是,如果能在每一個抉擇的當下修煉自己的想法,看到原始問題的背后意涵,再提出更好的問題,那么問題本身將引導我們獲得更圓滿的結局。
QBQ的指導原則之一是“答案就在問題之中”,換句話說,提出更好的問題,就會獲得更好的答案,因此QBQ的精神就是“提出更好的問題”。如何分辨問題的好壞呢?比較好的問題,究竟“長”什么模樣?本書將幫助讀者分辨并提出比較好的問題。對初學者來說,以下是創(chuàng)造QBQ的三項簡單指導原則:
以“什么”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fā)問,而不是“為什么”、“什么時候”或“誰”。
包含“我”字在內(nèi),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者“你們”。
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比如說,“我能做什么”就是最佳示例,這句話以“什么”這個詞來發(fā)問,包含“我”字在內(nèi),并將焦點放在行動上。“我能做什么?”說得簡單,但可別被它的簡單給騙了。QBQ就像寶石,由許多切割面所組成,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探索這些切割面,看看QBQ的發(fā)問方式,將對你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
別問“為什么?”
你聽過下列的問題嗎?
“別人為什么不認真點?”
“這種事為什么落到我頭上?”
“為什么他們要為難我,讓我沒法好好做事?”
大聲把問題說出來。說出問題后,你的感覺如何?當我說出這些問題時,感覺自己像受害者般的軟弱無力,用“為什么是我”的語氣發(fā)問,等于是在說:“我受到周遭的人事物所陷害?!边@種想法不太具有建設性,是吧?但我們卻經(jīng)常掛在嘴邊。
(請注意:這里探討的,不是運用“為什么”來解決問題或者進行銷售訓練,盡管那些都是有用而且適切的方法。我們提出的,卻是以“為什么”這個詞發(fā)問的問題,它們帶有“我是受害者”的語氣與心態(tài),讓人一聽就把你歸類為典型的可憐蟲。)
任何人都可能掉進“為什么”的陷井。有一次,我問一位部門經(jīng)理,有多少人為他工作,他說:“大概半個人吧!”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像他這類的管理者,無疑會提出錯誤的問題來,像是:“為什么我總是找不到好員工?”、“為什么現(xiàn)代的年輕人不想工作?”、“為什么我得不到上級長官的進一步指示?”
以上都是“受害者心態(tài)”的思考方式,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老早就充滿著這種思維了。
有一次我搭長途飛機,旁邊剛好坐了一位五十五歲左右的男士,我們互相自我介紹,先從一些客套話開始,像是:“你飛到哪兒?”以及“請問在哪高就?”原來他在亞斯班附近還擁有一棟屋子,剛從那兒度完二十一天的滑雪假期回來?!巴?”我心想,“在亞斯班度假二十一天,這家伙的口袋里肯定“麥克、麥克!”他接著說他住紐約市,在華爾街上班。你猜他做哪行的?不是股票營業(yè)員,而是專攻個人傷害訴訟的律師。
當他問我從事哪一種行業(yè)時,我順口說了一個簡單的回答:“寫作、演講?!薄芭叮娴?”他說,“你都在講些什么?”我考慮了一下,心想:“有什么不能說的?”于是回答,我一直在倡導“個人擔當”的觀念,同時心里納悶地想:他是否看出其中的諷刺和幽默的地方。我們面面相覷了好一會兒,他有點坐立不安的樣子,最后我為了澄清,又說:“其實我是在幫助包括我在內(nèi)的每個人,除去生命中的“受害者想法』!”他想必是聽懂了我的話,因為他后來便起身走動,從此我們再也沒說有一句話。
我對他這個人或他的職業(yè)完全沒意見,在這不斷問“這種事為什么落到我頭上?”的文化中,他只是在滿足這方面的需求罷了,然而在對當前的病態(tài)搖頭嘆息時,可別忘了社會是由你和我在內(nèi)的個人所組成,因此如果想擺脫周遭的“受害者想法”,最好先從自身做起。
QBQ的第一項指導原則是:QBQ必須以“什么”或“該如何”發(fā)問,而不是“為什么”、“什么時候”或“誰”。再看一遍本篇一開始的三個“為什么”問句,想想如果改用以下問題取代,情況會是怎樣:
“我今天該如何把分內(nèi)工作做得更好?”
“我能做什么來改善現(xiàn)狀?”
“我能運用哪種方式,作為別人的后盾?”
任何人都可能掉進“為什么”的陷井里,但在對當前病態(tài)搖頭嘆息時,別忘了社會是由你我在內(nèi)的個人組成,如果想擺脫“受害者想法”,最好從自身做起。
受害者心態(tài)
我收到一位男士的電子郵件,說他在過去十年的軍旅生涯中,每當問題發(fā)生時,唯一可接受的回答是:“責無旁貸,長官!”他接受它、相信它并奉行不悖。
當他褪去軍服,回復平民身份,開始為某大食品公司擔任區(qū)經(jīng)理時,表現(xiàn)得卻不如公司預期,他對自己也不甚滿意,就在接受公司內(nèi)部舉辦的個人擔當與QBQ訓練前夕,他到上司面前問了以下問題:
“你為什么不多給我一些時間?”
“你為什么不多指導我?”
“我們?yōu)槭裁床荒芨懈偁幜?”
“我們?yōu)槭裁醋霾怀鲆恍┬庐a(chǎn)品?”
“行銷部為什么不給我們更多支持?”
電子郵件的結尾說:“在學過QBQ以后,我突然領悟到在這棄軍從商的短短數(shù)年間,我已經(jīng)變成自己最痛恨的“受害者』了?!比绻@位男士在與“責無旁貸,長官!”朝夕相處了十年后,竟然還是落入“受害者”的想法,也難怪每個人都得提防“受害者”進入自己的生命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