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櫻(化名)站在教室門口,不論老師的邀請或是外婆的催促,就是不肯進教室,這件事情使得家人和老師都傷透了腦筋。小櫻從幼兒園開始,剛?cè)雸@時幾乎每天早上都哭到十一點多,午睡時一定要裹上自己帶來的那條舊毛巾才能入睡,直到一個月后才能完全融入團體生活。一年級剛?cè)雽W時,前述的情形再度出現(xiàn),大約經(jīng)過半個月,她才慢慢調(diào)節(jié)學校生活。
小櫻升上三年級,每天上下學依舊是外婆用摩托車接送,舉凡書包、學用品、便當、水壺等,都由外婆一肩背,親自送到教室門口。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從開學第二天起,每天早上都哭鬧不想上學,外婆將她送到教室門口,祖孫兩個就難分難舍。
小櫻在學校很少與同學交往,下了課,外婆馬上接回家。升上三年級后,在學校的時間更長了,同學的互動與支持更為重要,但小櫻下課時僅止于坐在位子和同學說說話,很少與同學一起玩玩具,或是到教室外面游戲,因此常常無法融入同學談論的話題。
字寫不好,我會把它擦掉,重寫到我滿意為止!小櫻的媽媽總是如此嚴格的要求。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妹妹比較小,要多呵護她,你不但沒讓她,還跟她吵架,爸爸一定要好好教訓你!以后不準你到外婆家。小櫻的爸爸大聲嚴厲的說。
小櫻的爸爸平日在家沉默寡言,曾經(jīng)于數(shù)年前得過憂郁癥。最近半年更是肩負學業(yè)、工作、照顧親人等重任,壓力大增。對小櫻管教嚴格,有時會用皮帶抽打她,因此小櫻面對爸爸時,感受到極大的壓力,經(jīng)母親帶往醫(yī)院診療,確診為兒童憂郁癥。
媽媽的嚴厲,讓小櫻透不過氣;和妹妹發(fā)生沖突時,爸爸的責打與嚴禁不準到外婆家,經(jīng)常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令小櫻心里覺得非常委屈,內(nèi)心的焦慮油然而生,拒學的行為不斷上演。
小櫻出生時父母忙于修讀學位和工作,孩子就日夜請外婆照顧,直到上小學,晚上才由父母接回,由于小櫻的爸爸、媽媽一方面要照顧小櫻和妹妹,一方面要應付許多工作上的要求,常常覺得分身乏術,無形中對小櫻的要求比較多、比較嚴格。相較于父母親的管教方式,外祖父母與小櫻的互動則較為輕松。
一、問題主訴
主要癥狀
兒童憂郁癥――發(fā)展過程中一種情緒調(diào)節(jié)不良的現(xiàn)象,
朋友很少、常哭、嚴重的分離焦慮等;
每換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小櫻就會哭鬧吵著要回家,不論老師或家人勸說,均效果有限;
父母要求嚴格,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
與同學互動欠佳;
上學常哭鬧,較難以專注的聽課;
父母、自己和妹妹之間,互動關系不良;
父母一致認為小櫻是因為怕老師才不愿去上學的;
二、生長史
小櫻剛出生時父母都在進修學位,又因職務關系,住在工作地,由外婆、外公日夜照顧,一直到上小學,父母才搬回外婆家附近,因此和外婆非常親昵,與父母的親密感則較不足。小櫻從幼兒園開始,每換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就會引發(fā)她拒學的現(xiàn)象。小學三年級經(jīng)母親帶往醫(yī)院就診,診斷出有兒童憂郁癥的現(xiàn)象。
三、個案問題分析
(一)身體發(fā)展
小櫻自小常感冒,并有過敏性氣喘。每餐有魚有肉,晚上還吃宵夜,加上平日缺乏運
動,皮膚白皙,體型肥胖,動作緩慢。
(二)語言發(fā)展
個性溫和內(nèi)向,有委屈或心中有話,不敢對父母講。當目的無法達成時,都會用哭的方式來試圖如愿。
(三)認知發(fā)展
由于無法帶著愉悅的情緒,課程學習自然受影響,學業(yè)上的成就感薄弱,自信心仍待增強。小櫻的課業(yè)表現(xiàn)與父母的期待有落差,也使孩子自己內(nèi)心產(chǎn)生壓力。
(四)社會發(fā)展
小櫻在班上的朋友只有一、二個,彼此互動交流的機會也不多,常常無法反應同學發(fā)出的信息。小櫻與外婆祖孫之間依附關系太緊密,小櫻即使是短暫的與外婆分離,也會有焦慮產(chǎn)生。
(五)情緒發(fā)展
每當?shù)揭粋€新的學習環(huán)境,或是心中的想法無法如愿,聚會哭鬧甚久,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不足。(六)道德發(fā)展
因長期被無微不至的照顧,思維較自我中心,所以在家中容易與妹妹起沖突。
(六)其他
父母與外婆對小櫻的教養(yǎng)態(tài)度不一致,小櫻無明確的依循準則。
四、輔導策略與實施
父母與老師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綜合分析小櫻厭學的心理動機后,為本教研廖蘭秀老師決定從他們?nèi)胧?,改變他們之前對孩子的態(tài)度,同時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傾聽家長的心聲
老師用電訪或面談的方式與小櫻的父母聯(lián)系。請家長在家觀察并記錄小櫻的言行反應。
目的:讓父母認同老師的關心與用心;使父母和老師更能深入具體了解小櫻言行反應的成因。
2、每天三~五分鐘的溫馨關懷
老師每天安排些許時間關懷小櫻,并提醒她最近應注意的事項。請孩子幫忙發(fā)簿子、整理教室某角落等,借機夸獎她。
目的:讓小櫻在校園內(nèi)感受到被關懷,可以找到更多傾訴心情的對象。減少小櫻對主要照顧者的過度依附。
3、培養(yǎng)負責的能力
請父母督導小櫻協(xié)助家事,整理自己的書包、學用品、居室......等;請外婆以漸進的方式,只將小櫻送至校門口,鼓勵孩子自行走到班級。
目的:體驗到對家庭做出貢獻的成就感。訓練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學到生活必備的技巧。
4、優(yōu)點大轟炸
當小櫻達成預設的標準時,給予集點獎勵。適時在班上實施“優(yōu)點大轟炸”的活動。
目的:借此增進自信與自律。
5、增進社交技巧
安排小櫻的好朋友坐在附近。鼓勵小櫻在下課時,多與同學到操場運動或散步。鼓勵小櫻多參與同學的話題。
目的:發(fā)展同學與友伴關系。營造溫馨的學習情境。建立和諧、獨立、規(guī)律與有效率的團體生活。
6、增加親子交流時間
請小櫻的媽媽每天花點時間和小櫻談話,在親子會談中,父母則可借機了解孩子,及時予以輔助。
目的:孩子可學習語文表達、建立價值觀和分享心情。讓小櫻了解父母對她的關愛與期待。
五、輔導結(jié)果
即使是小櫻拒學的行為層出不窮,然而經(jīng)過班級導師的付出,學校行政人員的配合,家長態(tài)度的改變,老師殷切的招呼,小櫻終于找到生命的出口,發(fā)揮了原本潛藏的智慧,開始面對生命的每一天。看著小櫻找到生命的出口,外婆總算可以松一口氣,爸媽也感到很欣慰,導師更是喜悅!
望著充滿自信、每天歡喜來上學的小櫻,凡是與她有關系的人,無不露出真誠的笑容。
案例分析:
由小櫻的例子看來,對于拒學孩子的輔導,其成因除了本個案中兒童憂郁癥的因素外,尚涵蓋了孩子本身心緒的問題,諸如:分離焦慮、不當親子依附關系、不當后果強化(因不上學反而獲得更多關愛、照顧等增強)、學校因素(例如:受師長苛責、同學欺負、學業(yè)成就感低或同學之間關系不佳等),還有隨著經(jīng)濟高度成長后所衍生的社會問題(隔代教養(yǎng)、溺愛)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無論是子女的認知發(fā)展或是技能的學習,家長均居于關鍵的角色,更要負擔主要的責任。一旦遇到什么問題,更是子女行為最親近的觀察者。
老師就好像是學生在校的父母,秉持著教育愛,給予每一棵幼苗灌溉與照護,期待學生們的茁壯成長。因此親師共同合作,才能使孩子們真正敞開心扉,建立順暢的人際關系,進而擁有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