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人怕改壞名,原來病名都是一樣。精神病往往會讓人誤以為是一種嚴重的病,其實精神病是極其普遍。躁狂癥也是改壞名,任何和「躁」或「狂」有關的都被說成躁狂癥或是躁郁癥。在西方社會是沒有躁狂癥這名稱,病名已經改為「雙向情緒失調」(Bipolar Disorder)。
脾氣差是不是一種病呢?這視乎脾氣差的程度、是否經常發(fā)生及脾氣差是否與當事人平常的性格有很大的分別。若脾氣差是經常性及嚴重的,那么病者有可能是患上精神病,但需要經臨床診斷后才可確定。如果脾氣差是突發(fā)性的,持續(xù)了數天或數星期,與當事人平常的性格有很大分別,病者是有可能患有雙向情緒失調的。
雙向情緒失調是一種情緒病,雖然不一定會痊愈但是可以用藥物控制的。情緒的雙向變化是代表抑郁/低落和高漲/活躍。雙向情緒失調的患者大多數時間是正常的,情緒的變化不是指每天每刻在變化,而是指一年有一次或數次的數星期的情緒低落或數天的情緒高漲,又或者情緒的變化會是少于一年一次。在情緒低落的日子,患者情況不一定會很差、亦不一定有自殺傾向或需要入院,同樣在情緒高漲時,患者亦不一定會很亂,在這段期間患者可能只是比平時樂觀、勤力、用錢多一些、說話多一點、脾氣暴躁等,很多時候,當事人是可以繼續(xù)上班/上學的。
雖然抑郁或發(fā)脾氣會被看成社會的必然現象,但在醫(yī)學角度,情緒的波動尤其是已經影響到個人、生活及社交的話,是可以治療的。
每個大人和孩子都有兩個自我,我們稱之為嬰兒自我和成熟自我。當一個人在外面(公共場合)、外人面前、心情愉悅時,通常是成熟自我在操控我們的時候,而成熟自我能使人此時表現出合宜的行為、做出符合規(guī)范的事情。
而嬰兒自我則是在私人空間(譬如家里)、親人面前、心情不好、壓力過大時會出現操控我們的行為。這時我們就會想要隨心所欲,想要唯我獨尊、控制一切,所以往往此時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霸道、自私、不明事理···。
這樣看來好像成熟自我是比較好的自我,每個人應該盡量讓自己一直處于成熟自我的狀態(tài)下,但其實不然,因為一個人處于成熟自我狀態(tài)太久,會感覺很疲乏、壓力很大。
試想,你長時間在上課或上班,一直面對不熟悉但又對你重要的人(譬如客戶),整個人就會很緊繃,久了就會想躲進譬如廁所(亦即私人空間)里放松一下,而所謂的放松,就是召喚你的嬰兒自我出來讓你喘口氣,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嬰兒自我的出現,來平衡成熟自我所帶來的壓力感。
所以你妹妹的嬰兒自我和我們每個人一樣,在回到家里面對家人時一定最強大,因為那時我們是處于(1)私人空間-家里(2)親人面前,而如果又碰上心情不佳,或家人給予壓力,加乘的結果就是一場嬰兒自我猛烈的爆發(fā)!像你妹這樣大喊大叫在地上亂翻滾也不足為奇。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嬰兒自我很大的時候,但是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像你妹這么猛烈,這只能說,你妹妹的嬰兒自我比起許多人是強壯很多,這種人我們一般就稱他是EQ比較差的人。
為何會造成他們EQ很差?這與先天氣質可能有關,但主要還因為每次當他們的嬰兒自我出現時,身邊就有人一直和他的嬰兒自我“互動”,也就是一直陪著她的嬰兒自我“練功夫”,長久下來,就把她嬰兒自我的功夫練的很茁壯(強大)了。
所以建議你們,看到妹妹出現這樣情緒不穩(wěn)的行為時,家人都離她遠一點,無需再和她講道理或爭辯是非(嬰兒自我是不會聽這些的)···這些只會刺激她的嬰兒自我,就是要想盡辦法贏得這場與你們的“爭戰(zhàn)”。
因此你們只要盡量平和的對她說:『你現在情緒不好,我講的話你也聽不進去,我們等下再說好了』,或者『我現在沒辦法聽你的意見,我想冷靜一下,我們等下再說』,然后留下她一個人繼續(xù)哭叫、打滾吧!
你們不要再去理她,并接納她在情緒不佳時就是會這樣抓狂(所以不需要制止她,只要此行為不會傷到她或其他人,那就讓她發(fā)泄吧!),只要你們不再與她響應、互動,她哭喊一陣子、打滾三兩圈后,也就沒戲唱了,而等她情緒過了,再和她慢慢好好的說,相信她就比較能聽進去你們的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