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成長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不同領域都將面對多樣性的挑戰(zhàn)。有些人越挫越勇,也有些人越來越缺乏自信。而父母可以如何引導孩子擁抱挑戰(zhàn),培養(yǎng)成功者的思維呢?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Carol Dweck博士提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來說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要件。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總是勇于面對挑戰(zhàn),他們相信挑戰(zhàn)是幫助他們成長的機會,面對挑戰(zhàn)的同時也激發(fā)其潛能。因此他們在面對挑戰(zhàn)的表現總是興致勃勃且積極嘗試。相對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此類思考者認為大腦的素質是一成不變,先天的條件已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的成就,故他們可能常拒絕挑戰(zhàn),以轉移其可能失敗后的挫折與沮喪的情緒,或是鮮少嘗試努力,以避免自我驗證其越努力代表先天素質(聰明才智)不好的想法。
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僅影響一個人面對挑戰(zhàn)的作為,亦深深影響其對于成功的想法。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他們深信成功來自于個人努力爭取的“自我成長”所致。而固定型思維者,由于認為大腦素質是不可變的,因此他們對于獲取成功容易歸因于“外在環(huán)境”因素,例如:運氣。
然科學研究已證實大腦素質的發(fā)展是先天與后天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大腦的學習能力是可以改變的,它會因為個人的努力與自我鍛煉,有所進步與成長。就如同身體的肌肉一樣。因此父母在陪伴孩子面對挑戰(zhàn)的過程時,可以試試以下兩個做法,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引導孩子注意正面的信息。在孩童面對挑戰(zhàn)的過程,陪同孩子發(fā)揮創(chuàng)意發(fā)掘過程的小進步。例如:我比上次更努力的嘗試,越多的嘗試代表我會有越多的進步。
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聰明。不論孩子面對挑戰(zhàn)成功或失敗,應“具體”肯定其過程的努力,而非聰明。親子可以嘗試討論,在過程中的哪些想法或做法,讓這件事情獲得成功。
父母透過以上方式,逐步累積孩子鍛煉自我大腦的經驗,讓其了解成功并不代表我聰明,而是我非常努力讓自己成長(自我肯定努力的過程),失敗亦不代表我愚笨,而是一個更好的機會讓我重新檢視與調整自我學習與練習方式的機會。經由父母的引導,將能培育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積極栽培自我大腦功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