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有家長向我們提問:“孩子過于內(nèi)向怎么辦?”今天這篇文章就給出了很好的答案:如果你有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恭喜,他可能是上天給你的恩賜。
內(nèi)向也好,外向也罷,教育最大的問題源自于父母的焦慮,而非孩子的性格。
朋友的女兒今年6歲,毫不夸張,從孩子上幼兒園,朋友一家人的心就懸在半空。
因為孩子性格內(nèi)向。
2歲半,別的孩子已經(jīng)能說簡單的句子了,她家的只能兩個字、個字往外蹦。
3歲半,別的小朋友都能互動做游戲了,她女兒仍然獨自一人坐在墻角玩,誰來也不理。
為了讓孩子變得活潑,朋友甚至辭職親自帶她,每天拉著她在小區(qū)里找小朋友玩耍。
前段時間,老師反應孩子上課總開小差,也不舉手發(fā)言,課外活動參與度也不高。朋友慌了,一直以為只要慢慢引導,長大點應該就會好,可沒想到被啪啪打臉。
應付完老師,朋友就一直思索,怎么才能讓孩子變得外向?查了一堆資料,又咨詢了一圈外向孩子的家長。不聽還好,聽了才發(fā)覺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首先,她給孩子報了個小主持人培訓班。原因很簡單,內(nèi)向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愛說話,特別是在公眾場合,那就“對治”啊。
軟硬兼施,終于把女兒送進去了。
一個星期過后,剛好碰上培訓中心周年慶,老師給女兒的班排練了一段說話類節(jié)目。
慶典當天,孩子們個個化著妝,興奮地在人群穿梭。只有女兒神情嚴肅,在一旁緊緊地攥著她的手。
果然,臨近上場,女兒低著頭小聲說:“媽媽,我不想表演,我想回家……“
朋友頓時全身的血往上溢,“那怎么行!練了這么久,多好的鍛煉機會啊!“
也許是被嚴厲的喝止聲嚇住,女兒扁扁嘴,安靜地坐下。
不一會,老師叫大家上后臺準備,孩子突然站起來死死抱住了媽媽的脖子,不肯上臺。
眼看主持人已經(jīng)在報幕了,朋友壓制住火氣,說:“沒事的,就是站上去說兩句話而已!不用怕的!”說完就拉著孩子的胳膊往臺上拽。
這時,孩子竟蹲在地上大聲哭了起來,一邊聲嘶力竭地喊:“我討厭這個媽媽!我不要媽媽了……”那一刻,她感覺到女兒的手在微微顫抖。
后來的結果可想而知,孩子再不肯去上培訓班了,更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在家里也變得話更少了。
面對孩子無聲的控訴,朋友開始自我反思,為了讓自己內(nèi)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她正在用最拙劣的手段摧毀孩子。
其實,很多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內(nèi)向,因為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孩子理想的性格狀態(tài)就是外向,只有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在社會立足。
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有些孩子天生開朗,能說會道。即便面對陌生人,也毫不畏懼、自來熟。
這時候,我們難免心生羨慕,怎么別人家的孩子就這么長臉呢?可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內(nèi)向的孩子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今年暑假的時候,同事推薦了我一個音樂啟蒙班,替內(nèi)向的外甥女謝過后,本著玩玩的心理,我?guī)チ恕?/p>
回來之后,一向沉默寡言的外甥女竟然說:小姨,我想要老師那套按鐘樂器。二話沒說,趕緊買啊,只要她喜歡,不要整天一個人悶著。
一個星期后,外甥女突然將我拉到她的房間,高興地說:“小姨,我會拍曲子了?!罢f著,就隨手拍了一首《小星星》。
我大吃一驚。
她媽媽說,一整個星期,她都呆在房間里,除了吃飯,基本沒怎么出來過。原來她在房間里看視頻學習,竟然自己學會拍曲子了。
更讓我們驚奇的是,從do到xi,她能憑耳朵分辨。要知道,她爸爸媽媽可都是五音不全啊。
后來,聽姐姐說,一向懼怕上臺的外甥女,竟然在班里的才藝表演上演奏了幾首曲子,全程自信大方,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喝彩。
原來,內(nèi)向的孩子,并不是他們不擅長表演,而是他們更愿意做自己擅長的事,并能為之全情投入。
比起外向性格的孩子,內(nèi)向的孩子更慢熱,但他們更愿意穩(wěn)扎穩(wěn)打,不疾不徐。
人們普遍覺得內(nèi)向的人孤僻、反應遲鈍,很難在社會立足,這是對內(nèi)向最大的誤解。
之所以做出錯誤的判斷,是因為人們只看到孩子內(nèi)向的表象,并未探究內(nèi)向的深層含義,以至對內(nèi)向性格存在偏見。
有“華語無厘頭喜劇始祖“之稱的周星馳也是個內(nèi)向的人。
說到周星馳,腦海中很快閃現(xiàn)的是他屏幕中搞怪、大笑的經(jīng)典場景,可生活中他卻是個沉默少語的人。
片場外的周星馳,說話速度很慢,他說自己小時候經(jīng)常一個人站在窗口看街外的行人。
他喜歡觀察周圍人的生活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很多都成為了他后來拍電影的素材。
柴靜在《看見》節(jié)目中采訪了周星馳。
二十天后,周星馳找到柴靜,說希望可以重新采訪一次,他認為自己第一次的表現(xiàn)不太好。
二十天內(nèi),他努力練習普通話,把采訪的問題做了認真思考,直到自認為滿意為止。
他就是這樣的個性,對自己在意的事情極為投入,力求完善。
有“全球最英俊的100張臉之一”的金城武從小就是一個不喜歡社交的人。除正常拍片以外,公眾場合很少看到他的身影。就連最資深的狗仔,幾乎都很少拍到他。
一次采訪中,金城武說:“我從來沒有刻意保持神秘,實在是因為性格內(nèi)向使然。”
面對外界好評,他虛心地說:“我有點說不出口我是演員,當然我的職業(yè)是演員沒錯,但我仍在學習的階段,所以我最后選擇了電影,放棄了音樂,要做好一件事必須非常專心。”
正因為喜歡簡單的生活,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專注的事情上,并為此付諸努力,最終一舉成名。
愛因斯坦小時候也性格內(nèi)向,跟人交流時,對方經(jīng)常對他的話不知所云。但他很專注,他喜歡長時間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寢食。
在一件喜歡的事上全情投入,這也是內(nèi)向的人最大的優(yōu)點。盡管內(nèi)向,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成功。
有調(diào)查研究顯示,成功者當中有將近70%的人屬于內(nèi)向者。而且,內(nèi)向在九型人格中偏向5號性格,屬于觀察者,他們有較強的洞察力,并且獨立、善于思考。
所以,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鍥機,內(nèi)向的人更專注,往往能一鳴驚人。
如果你的孩子是內(nèi)向的,那么他是上天給你最好的恩賜。
在早教機構工作了10年的朋友告訴我,內(nèi)向的孩子更敏感,但他們更擅長傾聽。
通過日常接觸發(fā)現(xiàn),外向的孩子能很快和老師打成一片,嬉笑玩鬧、毫無顧忌。
而內(nèi)向的孩子總是充滿警惕,他們總會和外界保持一定距離。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fā)現(xiàn),內(nèi)向的孩子在課堂上能更好的理解老師的意圖,他們更善于傾聽,并且認真謹慎地做出判斷。
而外向的孩子一般活潑好動,缺少環(huán)境氣氛的敏感性。
正因為內(nèi)向孩子的敏感,為了讓他們更適應這個社會,父母應該給孩子建立一個耐寒區(qū):
為孩子建立溝通的橋梁,而不是逼近他向外界示好。
學會傾聽,而不是強迫孩子,多觀察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他創(chuàng)造話題。
教導孩子形成屬于他自己的個性特征,給他們提供寬松包容的成長環(huán)境。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面對世俗偏見,父母更應該理解孩子,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們提供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持之以恒。
這點很重要,內(nèi)向的孩子本身具有很強的內(nèi)驅(qū)性,所以你只要幫助孩子探索他的興趣點?!冒l(fā)現(xiàn)美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批評指責。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仙人掌雖然長不成參天大樹,但它能為沙漠增添一抹生機。孩子能否茁壯成長,關鍵看父母怎樣看待他。
在瑪?shù)佟とR利的《內(nèi)向者優(yōu)勢》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淺淺的溪流或河水奔流迅速,較深的水域似乎較為平靜?!?/p>
所以,對于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學會接納他,欣賞他,包容他,你會發(fā)現(xiàn)他是個潛藏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