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眾人皆知的浙大博士失聯(lián)事件已經(jīng)告一段落,然而至今還是讓人唏噓不已!失聯(lián)浙大博士找到了,遺憾的是,找到的只有遺體。
在網(wǎng)傳的侯某某的最后一條微信朋友圈中,他寫道:
“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歡,也不太適合這個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不想再假裝,也不愿再撒謊,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難。”
侯某某在最后的朋友圈中致歉家人,
“要說有什么遺憾那就是對不住家人吧,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對不起啊,媽,也是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只剩下愧疚,只愿下輩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讓您受傷。”

我們不知道他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選擇離開之前他的內心一定經(jīng)受了長期的折磨和煎熬。
浙大博士,名牌大學高材生,未來似乎一片光明、不可限量,可這光鮮亮麗的外表不足以抵消他的疲憊和痛苦??赡苓B父母都想不明白,那個爭氣、懂事、孝順的孩子,怎么會忽然之間走了極端?
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越來越優(yōu)秀,看著孩子優(yōu)異的成績單、卓越的一技之長,我們總會欣慰地以為孩子在越變越好。
可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并不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健康、快樂又美好。
2、
前陣子與一位同事聊天,她向我說出她最近的苦惱:女兒畢業(yè)一年了,可是最近又失業(yè)在家,無所事事,這已經(jīng)是她畢業(yè)后第三次失業(yè)。
女兒以前不是這樣的,學生時代,成績一直相當優(yōu)秀,我們從小就給她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也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由于成績突出學校直接保送了名牌大學。
大學期間也拿過不少獎學金,還經(jīng)常在班會上發(fā)表演講??墒遣恢罏槭裁矗搅斯ぷ骱缶屯耆兞?。
同事忍不住打電話給女兒的前領導問了原因,領導的話讓她焦慮不已:“你女兒工作態(tài)度懶撒,做事不主動不說,安排的本職工作還總是拖拖拉拉,而且還接受不了批評,一說就發(fā)脾氣走人?!?/p>
聽了前領導的話同事很吃驚:“我一個那么優(yōu)秀的女兒,以前一直是我的驕傲,我也覺得自己是挺成功的母親,但怎么一下子就變成這樣了呢?”
我倒覺得,事情肯定不是“一下子”變糟糕的。
這女孩身上,肯定一向有些糟糕的特質,比如不善與人交往、不懂尊重他人、心理脆弱、責任心差……只是在大學畢業(yè)前,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被成績掩蓋了。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錯誤思維——孩子嘛,健康快樂成績好就一切OK。
所以,在她兩歲時,你給她做花樣早餐、教她學英語單詞,卻沒有教她要懂規(guī)矩有禮貌,她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見到長輩不問好,你不以為然。
于是她工作后,在安靜的辦公室里大吃零食大聲說話,遇到領導視若無睹,都覺得理所當然。
在她五歲時,你讓她學書法學鋼琴學跆拳道,卻沒有教她怎么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她霸占公共玩具你由她去,她受欺負你幫她打回去。
于是她工作后跟老同事?lián)岆娔X爭業(yè)績,總是無意識地侵犯別人,屢屢與人發(fā)生沖突,又不知如何解決。
她十歲時,你只關注她有沒有考優(yōu)秀被表揚,卻沒有告訴她要尊重老師感恩父母,她對長輩大喊大叫,你覺得勇氣可嘉,吃飯時別人沒落座她就大快朵頤,你覺得她吃飽就好。
于是工作后領導夾菜她轉桌,領導開門她上車,領導開會她嘮嗑,還絲毫意識不到有何不妥。
她十五歲時,你全心都是她能不能考上好大學,卻沒有教她如何讓內心強大,老師一個冷眼她成績就下降,親戚一句閑話她就惱羞成怒,你和她同仇敵愾,認為都是老師和親戚的錯。
于是工作后領導批評幾句她就想辭職,工作出一點問題她就惶恐不已,難以承受。
她二十歲時,你總想著她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卻沒有告訴她人性復雜、世道艱難,不舍得她吃一點苦。
于是畢業(yè)后她出個差加個班就叫苦連天,面對同事的排擠孤立、明爭暗斗,全無應對能力。
她可能如你所愿考上了名校,拿了很高的學位,甚至還多才多藝。但是,她自私、冷漠、脆弱、沒擔當、不懂事……完全不適應社會。
在社會這片海,她剛一下水,就出現(xiàn)巨大的排異反應。別人的毛毛雨,都是她的狂風暴雨,別人的小浪花,都是她的驚濤駭浪。
友誼的小船就翻了,工作的大船就沉了,人生的巨輪也漏了。
她頭破血流,你不知所措。
社會才是檢驗一個人和一對父母的最終標準,而這個標準,是綜合性的。
3、
為本教研資深親子溝通師廖蘭秀老師曾經(jīng)在一個講座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她曾經(jīng)操辦過一個夏令營,其中一個12歲的孩子令她印像深刻,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參加活動。活動完畢,幫老師收拾好工具,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
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么要求,他想吃什么,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問他為什么這么舍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么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chuàng)業(yè)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讓孩子吃苦只是表象,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才是關鍵。類似這樣的能力還有很多,譬如情商、專注力、膽商、財商...
而限于自己的眼界,或者沒有類似經(jīng)歷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wèi)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系。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團隊里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當看到其他孩子自信獨立、敢于表現(xiàn)、情商高的時候;當看到其他孩子自己承擔責任,能領導他人,膽商高時;當看到其他孩子學習和生活自主,有禮有節(jié)時;你是否有過感慨和羨慕:“哎,又是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每個父母也都知道,孩子總歸要離開我們,走上社會,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
我們可以在他年幼時提供舒適的生活,極致的呵護,但不可能陪他一輩子。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這世界,自己解難題,自己擔風雨,自己殺血路。
所以,如果你真的愛他,就該在他離開你之前,教會他和世界相處的能力,這是你對他的最大幫助和保護。
4、
所幸的是,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jīng)意識到培養(yǎng)孩子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了,在為本教研,廖蘭秀老師舉辦的綜合素質訓練項目——《普蕾成長計劃》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家長歡迎。普蕾計劃采用美國兒童游戲治療的理念,通過游戲、故事(情景劇)、繪畫、沙盤等形式一起跟孩子互動,在導師的心理干預下,針對性地培養(yǎng)和訓練孩子的情商、逆商、心商、膽商、專注力、自信心、自控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內向改變等10種能力,激發(fā)孩子的內在潛能,讓孩子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快速提升、全面發(fā)展,從小就擁有過人的綜合素質。
更重要的是,普蕾計劃倡導家長和孩子一起玩,孩子和家長都喜歡,兒童訓練師全程引導,這對于改善親子關系、學習正確的親子溝通方式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滿,愿所有的父母都能理解和相信綜合教育的重要性,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無懼挑戰(zhàn)!直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