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提前教孩子識字嗎?主動教孩子識字好不好?有什么壞處嗎?兒童如何學習識字和語言?如果孩子對識字感興趣,家長應該怎么教他們?在孩子對識字表現(xiàn)出興趣之前,沒有必要教;在孩子對識字表現(xiàn)出興趣之后,沒有必要刻意“不教”,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個詞是什么。
曾經有家長認為教孩子識字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識字。家長是否應該有意識地“教”孩子識字,比如每天使用生字卡、玩20分鐘的“猜字游戲”。教學過程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不像親子游戲,孩子對早教并不感興趣,他們的父母教得大發(fā)雷霆。如果你真的有孩子,父母不用刻意做什么,親子游戲是個不錯的主意。
早期引導主要是因為孩子的不同發(fā)展和興趣,他們可能需要因材施教。如果家長非要自己當老師來“教”孩子,孩子學不會,要么方法不對,要么時機不對。家長不用擔心的:如果方法不對,就應該交給老師。強迫孩子過早識字,的確揠苗助長,其實是拖孩子后腿的事。
家長們普遍認為,為了孩子的長遠發(fā)展,在幼兒園前教他們閱讀和識字,教他們加減法算術,可以讓他們今后更好地閱讀和學習。但事實上,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孩子們能從幼兒園的學術教學中獲得長期的益處。
研究已經證實,對于學齡前兒童和幼兒園兒童來說,以游戲為基礎的“課程”比學術課程更有益。孩子們通過與大自然和充滿愛心的成年人玩耍和互動來學習。
換言之,如果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以識字為例,適合學齡前兒童識字學習的方式是“體驗式”學習,即他們在生活中能聽到很多口語和書面語,能看到很多字。當你和孩子一起閱讀時,你可以指讀一下。當孩子問你某詞是什么時,你可以告訴他們是什么。
在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游戲化的學習體驗可以幫助孩子發(fā)展符號、口語和文字技能,這也是閱讀的重要能力。與其花時間教孩子識字,不如花時間讀兩本圖畫書,或者玩游戲。如果你和孩子在游戲中有對話,小孩可以學習和練習語言。這些技能比“識字”對未來的學業(yè)更有幫助。
各種各樣的學習APP都是成年人用來換取空余時間也就罷了,不要指望用它們真的能給孩子帶來深刻的變化和巨大的進步。
家長希望孩子在一年級能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因為其他孩子都在學習。為了“公平競爭”,我的孩子也要學。而那種以幼兒園甚至更早的學習為出發(fā)點,家長“人為”地刻意追求公平,其實對孩子的早期發(fā)展極為不利。你心里期待的是“早期的鳥兒有蟲吃”,但實際的結果可能是“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認知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認為,體驗式學習非常適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學習經驗與孩子的發(fā)展水平或認知需求不匹配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傷害,使小孩感到不適、焦慮和困惑。全社會對孩子的學習效果期望越來越高,但矛盾的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并沒有因為我們的期望越來越高而變得更快。
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在幼兒園學習閱讀對兒童長期受益。因為從四年級開始,早識字兒童的閱讀表現(xiàn)與那些一年級開始識字的兒童相似。既然孩子在11歲時的閱讀表現(xiàn)幾乎是一樣的,那么為什么他們明明可以6、7歲再學習識字,卻偏偏要在5歲就開始呢?
事實上,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同樣的發(fā)展道路。只是有些人走得快一些,有些人走得慢一些,在這個過程中會有進步或者挫折。就像學習走路一樣,有些孩子9個月大就能走路,而有些孩子15個月大才能學會走路。這些也是正?,F(xiàn)象,因為無論什么時候學走路,孩子最終都能走好。
學習閱讀也是如此。一些孩子早在3、4歲就學會識字識字,而另一些孩子可能要到6、7歲才開始學習。研究發(fā)現(xiàn),到了三年級結束,學得早的孩子會失去優(yōu)勢,而識字和閱讀學得晚的孩子甚至會成為班上佼佼者。
總之,識字年齡早并不意味著孩子智商高。在語言豐富的環(huán)境中,基于游戲的積極體驗可以幫助孩子發(fā)展符號、口語和書面語的觀念,這也是未來文字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大家找到正確的起點,讓我們與孩子的親子互動更愉快、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