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盜行為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秘密手段,將他人財產(chǎn)據(jù)為己有的行為叫偷盜行為。明目張膽地搶奪,或者暗處偷襲,受賄、貪污、濫用、以及以欺騙形式取得他人的財物,都屬于偷盜的行為。
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其一,“未經(jīng)他人同意”。未經(jīng)他人同意,即在刑法典規(guī)定盜竊罪的手段就是未經(jīng)他人同意而取走他人的財物。
其二,“未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脅手段”。未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脅手段,即在刑法典上規(guī)定盜竊罪的手段就是未對財物所有人或持有人使用暴力或威脅手段而盜取其財物。
其三,“未使用暴力或威脅,并且未經(jīng)物主同意”。未使用暴力或威脅,并且未經(jīng)物主同意,也就是把盜竊罪的手段定為未對物主使用暴力或威脅,但未經(jīng)物主的同意而取走其財物。
其四,“竊取”。竊取,即在刑法典中規(guī)定竊取他人財物,即為盜竊。
其五,“秘密竊取”。即在刑法典中規(guī)定秘密竊取才是盜竊罪的手段。
小孩的偷竊行為
許多家長對小孩的偷竊行為非常敏感,認為小孩偷了別人的東西就是學壞了,會覺得非常憤怒和不解,小孩有不缺那些東西,為什么她會偷別人的東西呢?很多家長都會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很多情況下,小孩并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他只是認為“只要我喜歡的就是我的”,但是通過教育,3歲以后小孩會逐漸具有物權(quán)的概念,他們會知道什么東西是別人的,什么東西是自己的,這時候那別人的東西就具有“偷竊”的性質(zhì)了。
小孩偷竊的小理由
1、建立自己的秘密:五六歲的小孩在自我意識方面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他們不太滿足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完全受到爸爸媽媽的掌控,于是想自己保有一個秘密,而當他們選擇了不恰當?shù)姆绞綍r,不良行為可能就會出現(xiàn)。從朋友家里偷一件小東西,計劃、實施和完成這種“挑戰(zhàn)”有時會讓他們費些心機,不像三歲的小孩可能只是一秒鐘的沖動。
2、攀比心理:別小瞧了五六歲的小孩,當看到和他要好的朋友都擁有某件玩具而他沒有時,心里也會不好受。再一點,各種形式的商業(yè)廣告的鼓噪也不可小視,擁有新潮玩具似乎是生活的必需,“偷”這種看起來簡單和直接的方式,能夠讓小孩成為潮流中的一員。
小孩的偷竊行為的主要原因
1、放縱小孩或過度嚴格。
現(xiàn)在的小孩絕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都把小孩的要求視為圣旨,不管什么樣的要求都會滿足,使得小孩沒有是非標準,想得到什么東西就會毫無顧忌的去拿,慢慢的,小孩就會養(yǎng)成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的不良習慣,久而久之就會發(fā)展為偷竊。也有的家長對小孩過度嚴格,小孩希望得到別的小朋友擁有的東西,家長不能滿足小孩,又不做任何解析,這是小孩就會覺得非常失望,這種情況下小孩就會產(chǎn)生偷拿別人的東西的行為。
2、缺乏關(guān)注。
有的小孩偷拿別人的東西,并不是真的需要那種東西,而是想通過這種行為來引起父母和老師的關(guān)注,這種小孩通常是生活在父母都非常忙碌的家庭中,他會覺得爸爸媽媽不關(guān)心自己,不注意自己,因此故意那別人的東西,讓小朋友去告狀,以引起別人的關(guān)注。
3、重大變化。
當家庭出現(xiàn)重大變化時,比如搬了家、添了新成員,或者父母離婚了、有人生了重病等等。在一些列突然變化中,家長的忙碌會使小孩心理發(fā)生了悄然的改變,不能適應(yīng)這個變動和不穩(wěn)定,于是通過偷竊來吸引家長把目光重新投到自己身上。當家長意識到這一點后,可以告訴孩子:“我現(xiàn)在確實很忙,當你傷心的時候就拿別人的東西讓我很擔心,我會用更多的時間陪伴你,你也幫助媽媽度過難關(guān)好嗎?”。
如何糾正小孩的偷竊行為
小孩早期的偷竊行為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小孩將來的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家長們必須要重視小孩的這種不良行為,如何矯正小孩的偷竊行為主要有以下方法:
1、建立物權(quán)的概念。
家長可以為小孩準備她專用的日常用品,例如碗筷、衣服、鞋子等不要和被人混用,幫助她從小建立“我的”“你的”“他的”的概念。給小孩一個房間或一個他自己的地方來放置他自己的東西,讓他自己管理。同時幫助小孩建立這樣的觀念: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私人領(lǐng)域,不經(jīng)同意,不能隨便那別人的東西。還有,幫助小孩養(yǎng)成征求別人同意的習慣,那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之前一定要征得別人的同意,而別人要向她借東西的時候同樣也必須要有他的同意。例如,小孩要借小孩的鉛筆的時候,一定要先問問他,如果小孩同意借,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用完以后一定要歸還。
2、信任小孩。
小孩背著爸爸媽媽那別人的東西,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他開始這樣做的時候,心理不一定就有“偷”的概念,因此,父母不必大驚小怪,而應(yīng)該巧妙地讓小孩講清楚來龍去脈,如:我喜歡這個東西,可是家里沒有,我就拿了別人的;他欺負我,我就拿他的東西,讓他找不著……父母應(yīng)該相信小孩不是有意去偷別人的東西,即使是因為發(fā)泄不滿的情緒有意去做的,父母也要耐心的跟小孩講清楚道理,說明這樣做是不對的,鼓勵小孩吧東西歸還給人家,只要小孩把東西還回去了,就應(yīng)該表揚他。這樣小孩明白了事理,并體會到父母的信任,類似的事情就會避免發(fā)生了。
3、分辨是非。
小孩年紀小,經(jīng)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差,需要成人用淺顯的語言和直觀的方式進行教育。例如講故事、做游戲、等方法,讓小孩體會故事、游戲中小朋友丟失東西后的著急心情,感受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給別人造成的麻煩,提高小孩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讓小孩掌握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不再隨便那別人的東西。
4、榜樣作用。
小孩的模仿能力強,他們模仿的對象首先是父母,因此,父母首先要嚴于律己,不貪小便宜,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如果發(fā)現(xiàn)小孩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應(yīng)該耐心教育,讓小孩幾時歸還,并且告訴小孩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應(yīng)該拿,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小孩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旦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偷竊”行為,不要大聲訓斥,嚴厲懲罰,更不要把他的行為公布于眾。要與他交談但切勿說出“偷”字,不要讓孩子對他所犯的錯誤產(chǎn)生不恰當?shù)姆缸锔小?/div>
怎樣防止小孩的偷竊
現(xiàn)今每個家庭都圍繞著一個“小太陽”轉(zhuǎn),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不牽動著每個人的心。而無論孩子拿了別人多么小的一樣東西,父母在得知孩子的行為后都會驚恐萬分,甚至會聯(lián)想到將來到監(jiān)獄探望孩子的情形。其實作為家長能采取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專門的步驟培養(yǎng)孩子誠實的行為,養(yǎng)成兒童不偷竊的習慣。
1、要教給孩子“所有權(quán)”的概念
現(xiàn)今的獨生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具有“地盤”概念的人,他們不僅對自己的東西有著強烈的占有欲,而且會把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都視為己物。例如:許多家長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書包里出現(xiàn)了別人的物品。首先,你要讓孩子知道家里的每一樣東西都是花錢買來的,當你們買東西時,讓孩子看看你怎樣為選取的物品付款。接著,要和孩子討論什么叫做接受禮物,哪些東西不經(jīng)主人允許是不能拿走或使用的。
2、要嚴肅指出問題的嚴重性
當你的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時,你要立即告訴他這是不對的,同時找機會單獨和孩子認真談一談,要求他必須把東西還給主人。如果孩子的行為屬于明知故犯,你要告訴他這是偷竊行為。但一定要注意,在這種場合下不要責罵、嫌棄或鄙視孩子,而要心平氣和地給孩子講道理,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因為不是孩子本人,而僅僅是他的這種行為不好。
3、懲罰與獎勵并施
為了讓孩子深刻記取教訓,應(yīng)該讓孩子得到處罰。例如: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水彩筆,所以他必須一個星期拿不到零用錢。當然獎勵孩子的誠實行為比懲罰更為重要。如果孩子經(jīng)過商店沒有拿任何東西你要表揚他;當孩子撿到東西時,你和孩子一起找到失主,你也要表揚他,經(jīng)常用報紙或電視播出的拾金不昧的事例教育孩子。
4、時刻注意兒童的行為
孩子往往趁沒人時偷東西,或屈服于同伴的壓力而偷東西。平時多注意孩子的行為是個解決的辦法。你可以同其他父母合作,盡量做到不讓孩子們單獨在家。如果你的孩子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偷東西,你要找一同參與的其他孩子的父母談?wù)?,這樣有利于掌握孩子的動向。
每一個父母都對自己孩子的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健康、成功的人。但是在幼小生命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們會遇到許許多多感到棘手和困惑的問題,只要父母能以孩子的心理和認知水平為前提,正確指導孩子的行為,那么每一個孩子都會在自由的天空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