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基友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焦慮地跟我說她這輩子都達不到那個高度,我立即與她握手說:我下輩子也達不到。
如此經典巨著,相信你早就看過了對吧?
為了不影響工作心情,我們倆商業(yè)互吹了一會兒,結果越吹越發(fā)現:雖然我們沒什么高效能的習慣,但是有不少低效能的習慣呀!
完了,這下商業(yè)互吹也搞不起來了。
痛定思痛后,我跟基友說,我要寫一篇文章,總結7個低效能人士的習慣,順便無恥的蹭一蹭史蒂芬老先生這本書的書名。
基友說:你們平常不是只寫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干貨文嗎?
我回答:悲慘的事實要學會分享,我要和讀者一起抱團取暖。
于是,親愛的讀者們,來吧,看了之后你就會發(fā)現;雖然成為高效能人士遙不可及,但低效能習慣的坑我們很容易就能躲開。
01
只知拼命加班
自從馬爸爸宣布996是福報后,加班好像就是一種政治正確了呢。再這么宣揚下去,說不定會改變我們的打招呼習慣——
以前我們見到小伙伴會說:吃了嗎?
之后會說:加班了嗎?
加班,正從一個工作方式轉變成一個生活方式。不加班就好像上廁所不洗手一樣,會被周圍人鄙視。
還記得之前大半夜路過互聯網大廠時的震撼感:那燈火通明閃瞎眼,唯有賭城拉斯維加斯可以媲美。賭徒熬夜博運氣,我們搬磚狗搏命啊:程序員的頭發(fā)就是這么熬掉的,產品經理的脾氣就是這么熬爆的,設計師的手就是這么熬廢的……
我之前也很愛加班,偶爾還發(fā)個朋友圈表示自己「大半夜也很努力哦」(@老板),直到我看到《重來》中的這段扎人心的描寫:
沉迷工作是企業(yè)文化中廣受贊頌的一種“優(yōu)良做派”。我們知道工作狂熱衷于通宵達旦、加班加點,甚至在辦公室打地鋪。這些人以累死在項目中為榮,對他們來說,再大的工作量也不在話下。
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領。他們花費大把時間去解決問題,他們以為能靠蠻力來彌補思維上的惰性,其結果就是折騰出一堆粗略無用的解決方案。
總結一下,就是說「長期拼命加班」是用勤奮來掩蓋效率低下的表現。我結合自己加了班但沒加薪的經歷,發(fā)現事實確實如作者所說:一直拼命加班,哪里還有時間思考和實踐。不僅毀了身體,真正重要的東西——思維和認知方式也無法升級和迭代。
我之前特別喜歡被人評價「任勞任怨」,覺得是夸我,現在想想,任勞任怨的工作和牛耕地有啥區(qū)別呢?我是一個腦力工作者,最大的優(yōu)勢不是比拼蠻力,而是轉動腦筋提高生產力啊。與其做一只不知疲倦的牛,干嘛不變成一輛拉風高效的拖拉機呢?
我把自己想變成拖拉機的想法告訴了基友,結果她說:我也不想天天做累死累活的牛啊,這都是領導逼的。
我問她:你覺得一直拼命加班的最大價值到底是啥?加班能讓你覺得興奮和充實嗎?如果不能,那你一直拼命加班的最大價值就是讓領導放心。
如果你的領導要通過計算工時來衡量你的價值,那你自己掂量掂量你在TA心中是啥水平。退一步說,如果一個領導要通過計算工時來管理團隊,那你在這樣的團隊待下去又圖個啥呢?
當你的核心競爭力是加班,你難道不會害怕嗎?
只要工作不是勞動密集型,這種用加班來掩蓋懶得思考的習慣,就要趁早改。而且,靠積攢工時賺取來的職場地位,早晚會被取代。
02
原地踏步轉圈圈
在自我提升之路上,我之前很容易原地踏步轉圈圈,轉了半天也走不出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于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養(yǎng)成系偶像都讀大學了,而我的能力和水平還跟吃了防腐劑似的一成不變。
當然,吃了防腐劑的不止我一個。前陣子被甲骨文這座北京最大的養(yǎng)老院「遣散」的那一大批員工吃得比我還多。于是在別人奔跑前進的時候他們只會喊:原地踏步,走!
那么在自我提升之路上,到底怎么才能從「原地踏步→一路小跑→撒丫子狂奔」呢?
一句話,別把自己當人。
別誤會,不是讓我們去當「社畜」,而是希望大家能換個思路,把自己這個個體轉換成一個「產品」甚至「小微企業(yè)」。這一點我是受到了梁寧產品觀的啟發(fā)。
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可以思考:
目前的版本有哪些問題?
用戶反饋(領導和同事對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該怎么處理?
面向的目標群眾有哪些(服務誰)?如何為他們提供價值?
如何讓更多人知道我這個產品?
出現bug(工作失誤)后該怎么應對和處理?
該怎樣迭代升級?
……
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微企業(yè),可以思考:
行業(yè)趨勢大環(huán)境如何?
如何提高公司軟實力+硬實力?
要為哪類客戶提供服務,哪些客戶是核心資源?
如何成為這個行業(yè)的頭部?
如何打造品牌和口碑?
商業(yè)變現模式有哪些?
……
這種思路轉換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能讓大家從「自我」中跳脫出來,更加客觀理性的認識自己,避免情緒化和主觀性對自我評價的干擾。二是能方便大家量化自己的改變,通過審視1.0版本、2.0版本、3.0版本的自己,不斷打磨和優(yōu)化。
有人說這不就是「自我提升」嘛?沒錯,本質上確實如此。不過,語言可以決定思維方式,「自我提升」這個詞的著眼點還是作為「人」的個體,我們人類這么事兒逼,很容易受情緒和芝麻大點的小事干擾,動不動就覺得自己委屈和不容易,但一旦說成產品升級和企業(yè)發(fā)展,使勁虐不心疼!
03
計劃「又大又寬」
每個人都有至少一張附有deadline的計劃表,然后拖到dead那天。
100%完成計劃的是大神,70%完成計劃的是牛人,50%完成計劃的是精英,30%完成計劃的是正常人,而10%完成計劃的是之前的我。不瞞大家說,2016年的計劃我到現在都沒完成。
拖延了這么多年,我發(fā)現一個問題:之前制定的計劃特別籠統(tǒng)空泛,絲毫喚不起我的行動力,看完我只想把它扔到一邊。
我把這種計劃表稱為「又大又寬」型計劃表,看起來很「豐盛」,但沒啥營養(yǎng)。
什么是「又大又寬」的計劃呢?
簡而言之,就是做的計劃表不夠具體,太過寬泛籠統(tǒng)和粗糙,「顆粒度」太大,執(zhí)行人(我)消化不了。
比如說,之前在制定計劃時,為了圖省事,我往往一句話概括了之:
提交一份上周的會議報告
和技術碰一下需求
每天跑一會兒步
這種就是典型的「又大又寬」型計劃表。看了之后我在潛意識里會覺得這個任務不簡單,得好好想想具體每一步要做啥,比如碰需求是碰哪個版本的哪個細節(jié)?如何委婉的說服技術別砍這個需求?希望最終實現什么樣的效果?約在哪個時間段能保證技術不發(fā)火?
這么想一圈,覺得好麻煩,算了還是別做了。
那我后來是怎么改進的呢?
很簡單,只要把寬面換成毛細計劃分解分解再分解就好了。比如「和技術碰需求」這個計劃就可以分解成:
跟技術約在下午5點的休息區(qū)碰面,具體討論5.0版本的feed流展示問題。需求是在APP首頁顯示十條消息,前五條消息按照閱讀量排列,后五條按照評論數排列……
怎么樣,是不是很有畫面感?雖然做計劃時要多寫幾行字,但執(zhí)行時大腦只要根據指令無腦執(zhí)行即可,大大節(jié)省珍貴的認知資源。
我們只有一個大腦,它雖然歷盡千辛萬苦從爬行腦進化出了大腦皮層,但人類也越來越事兒逼,它還遠遠跟不上我們那么high的節(jié)奏。
大腦處理任務的方式是單線程的,要么「思考做什么」,要么「立即行動」。當我們在計劃表上詳細列出步驟時,就為大腦掃清了「思考該做什么」的障礙,自然就能無所顧忌的去行動。
04
瘋狂「輸入」但從不「輸出」
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處理信息的過程,步驟是「輸入-處理-輸出」。
在我們這個「有價值的學習資料」堆起來能修一座長城的年代,只要愿意,往大腦里輸入內容簡直跟吃個包子一樣簡單。
無論是閱讀文章還是書籍,聽音頻還是上網課,本質上都是在輸入內容。這原本只是學習的最基礎步驟,而我之前就是簡單粗暴的吸收知識,但不吐出來。就這樣只輸入不輸出,愣是把大腦變成了一只愛屯糧的倉鼠。
為什么不愿意輸出呢?
因為輸入比輸出更簡單、消費內容比生產內容更輕松啊!可惜,越是輕松的事情越沒什么學習效果。
我發(fā)現,如果只是把看到的內容一股腦全塞進大腦里,不加以歸納和整合,那信息與信息之間只是零星碎片,而不是一張緊密聯結的知識網。
所以,盡管之前看的書不算少,但還是覺得一知半解,真到了用的時候還是一臉懵逼。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逼著自己「輸出」。因為只有在輸出時,大腦才會調動一切資源處理接收到的信息,從「淺度理解」變成「深度加工」。而且,大腦越是在一件事情上花功夫,對它的印象越深刻,掌握程度也越好。
很多年前就流行一個說法,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弄懂一個知識,只要看TA能不能把那個知識點講清楚即可。所以,那些學生時代經常給人講題的學霸只會越學越好,一遇到問題就著急去問學霸的同學卻怎么都考不好模擬考。
可惜,當時我是那個考不好模擬考的人。
05
追求完美 行動滯后
完美是完成的敵人。
追求完美,在這個世界里本來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可惜變成了我拖延的擋箭牌。
就拿寫公號這事來說吧,我好久好久之前就想寫一個號,不過當時我追求100%完美:文章質量高、讀者不會罵、廣告接到吐、數錢手抽筋。
然而就是不肯寫一個字。
問為什么,答案很簡單:「最近沒啥熱點不好寫爆款」「最近熱點太多了我要寫深度內容」「我在設計一個牛逼的排版」「我在思考該打造什么人設」……就這么拖著拖著,微信官方限制公眾號的申請了,再后來又限制留言功能了,我欲哭無淚。
而反觀那些不求做到100分,先做個80分甚至60分的人早早就建立了先發(fā)優(yōu)勢,得以在內容產業(yè)成為紅海之前大把撈金。我知道有很多大號現在的排版也很丑,但不耽誤人家篇篇10w+。
先發(fā)優(yōu)勢有多重要,我總是最后才知道。
我現在想明白了,世上沒什么事情是在想得非常完善之后再做就能成功的。與其糾結細節(jié),不如先行動起來,好歹先破局,搭建一個粗糙的框架,之后再一步一步優(yōu)化升級也不遲。
就像網紅臉們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V字臉大眼睛高鼻梁,都是挨過很多刀子流過很多血之后才變「美」的,時不時還要「返廠重修」迭代一下。
Anyway,越希望結果完美,離完成就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