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為本教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根據(jù)“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yī)學模式”,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了個體健康的十條標準,現(xiàn)在我們可以對照著這十條標準對自己作一個簡單的評估。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處世樂觀,態(tài)度積極,樂于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huán)境的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態(tài)勻稱,頭、臂、臀比例協(xié)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fā)炎;
(8)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9)頭發(fā)光潔,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彈性,走路輕松。
對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我們發(fā)現(xiàn)在有的條目上自己無法給出“是”或“否”的評斷,例如“從容不迫”“樂觀積極”“適應”等項目,我們在有些時候或者在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做到,而有些時候或者是在生活的另一些方面又做得不那么盡如人意,后者是否意味著自己不健康?這一部分內(nèi)容恰恰是對我們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評估。那么除此之外,心理健康還有沒有其他具體的評價標準呢?根據(jù)具體的標準是否可以得出自己是“心理健康”或者“心理不健康”的結論?
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出的健康標準中“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同時涉及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內(nèi)容,似乎身心的健康是相互聯(lián)系的,無法簡單地分開來看,究竟身心健康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我們首先來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心理健康是個體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健康狀態(tài)。心理健康是一個連續(xù)體,即在心理健康與異常之間的界限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心理健康標準只是用來評價當前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評價結果是階段性的,提示我們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我們并不能因此為自己貼上“心理健康”或者“心理異常”的標簽。值得注意的是,用來判定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并不是像生理指標一樣一成不變,它受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制約。當前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標準的提法是,馬斯洛和密特爾曼提出心理健康的10條準則: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當?shù)卦u價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是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huán)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是否具備從經(jīng)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fā)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guī)范的范圍內(nèi),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我們發(fā)現(xiàn)無法在每一個時刻都達到這十條標準?!皞€體的心理是個統(tǒng)一的整體,由于整體并不等于部分的機械之和,某個部分的損壞也并不意味著整體功能的破壞,一些心智方面存在缺陷的個體,如果得到成熟平穩(wěn)的情感意志過程的控制,也是完全可能保持心理健康狀態(tài)和適應生活的?!毙睦斫】档臉藴式o了我們一個衡量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方式,更給了我們一個保持心理健康的目標。而有的狀態(tài),可能存在一個模糊的判斷,不確定它是否處在一個比較麻煩的境地,是否需要尋求幫助。讓我們來看一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1]他們說我沒有病
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小明是一個非常調皮的男孩,經(jīng)常搗蛋,沒有專心學習,每天的日子卻也過得不亦樂乎。升入初中之后,小明覺得自己不能再像小學那樣了,應該好好學習。上初中后,小明學習倒也不錯,初二分快慢班,家人和老師都勸他去快班。去了快班之后小明就感覺緊張,快班早上要求六點半就到學校,他怕起不來,就開始晚上睡不著。起初小明并沒有在意,可是接下來他出現(xiàn)了一些心慌的感覺,變得容易感冒,而且總是感到頭暈、頭痛等。父母帶小明去醫(yī)院檢查,檢查單上“腦血管痙攣”①的結果讓還是初中生的小明嚇得不輕,然而小明卻一直沒有理解腦血管痙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由于沒有其他問題,小明只是被帶往診所輸了葡萄糖、氨基酸等營養(yǎng)物質。然而小明發(fā)現(xiàn)自己睡眠不好,心慌、頭暈、頭痛的情況越來越頻繁。告訴父母后,忙于工作的父母感到有些不耐煩,他們認為是小明自己太緊張,讓他學著放松,并責備他缺少鍛煉,從此小明不敢和家人訴說自己的煩惱,這樣一耗就是十年。
這十年里狀態(tài)時好時壞,為了讓自己能夠睡著,小明甚至在沒有感冒的時候去買感冒藥吃,因為他琢磨出感冒藥具有助眠的效果。小明在高三時感到特別嚴重,進入大學放松一些,自己進行心理調節(jié),情況又好一點,能睡著,飲食還可以,自己在藥店買了益氣補血的藥吃。
今年大二的小明,近來又感到學習狀態(tài)不佳,頭軍、記憶力不好,大腦太累了,晚上睡不好覺,想高興卻高興不起來。一上課就疲倦,思考的時候邏輯紊亂,或者一片空白,總有一種有力使不出的感覺。小明感到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且害怕情況繼續(xù)嚴重下去,可是在小明看來,父母是無法理解的,他們只認為自己沒有病,是自己不會放松,缺少鍛煉。極其苦惱的小明很想知道自己究竟怎么了。小明的故事聽起來比較少見,也許你會認為,他是不是太傻了,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訴說自己的狀況,十年,小明是怎么熬過來的?也許你認為小明的父母太不細心,不夠關心小明的成長;也許你感覺到在小明的故事里,他似乎很像是那個呼喊“狼來了”的小孩,一次一次告訴父母“我生病了”,然而醫(yī)院的檢查結果并不是這樣;也許你會同情小明,覺得他太不幸了,似乎得了“怪病”。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里的小明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典型的心身癥,他在醫(yī)生沒有明確診斷某一軀體疾病的情況下,求助于藥店,購買了非處方藥進行身體的補養(yǎng),然而癥狀依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善。他意識到自己是面臨著雖然無法說明卻讓自己活得好像“行尸走肉”一樣的內(nèi)心的煎熬,是“心”的問題,只好來到學校心理咨詢室找心理咨詢師試一試,這也許是他最后的希望。
小明是遭遇了典型的焦慮癥,它是神經(jīng)癥的一種,不是什么“怪病”,更不是“神經(jīng)病”。由于有十年之久,小明的焦慮癥表現(xiàn)得有些復雜,還伴隨著一些抑郁情緒。小明的問題通過心理咨詢能否解決?心理咨詢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更多詳情,敬請持續(x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