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傍晚,咨詢室的門被輕輕推開,5歲的樂樂躲在媽媽身后,小手緊緊攥著衣角,頭埋得低低的。媽媽陳姐眼圈泛紅:“老師,他最近像變了個人——在家稍不如意就哭鬧打滾,幼兒園說他總躲在角落不說話,我和他爸加班回來累得不行,忍不住說他兩句,他就更犟了……是我們把他慣壞了嗎?”
「不是孩子“變壞了”,是他在等一句“我懂你”」
第一次溝通時,陳姐反復(fù)說:“我們拼命賺錢就是為了他,可他怎么這么不懂事?”而樂樂在沙盤游戲里,把所有“小人”都埋進(jìn)沙子,只露出一個孤零零的背影。我們通過家庭互動觀察發(fā)現(xiàn):陳姐夫妻平均每天和樂樂有效溝通不到10分鐘,孩子分享幼兒園趣事時,他們總說“別煩,爸媽在忙”;孩子摔倒哭了,第一反應(yīng)是“不疼,站起來,真嬌氣”。
其實,孩子的“對抗”藏著未被看見的需求。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孩子安全感的“定海神針”:0-6歲的孩子無法獨立處理情緒,當(dāng)父母忙于工作忽略回應(yīng)、用“指責(zé)”替代“傾聽”時,孩子會覺得“我的感受不重要”,進(jìn)而用哭鬧、沉默或?qū)箒怼昂艟取薄:芏嗉议L像陳姐最初那樣,把孩子的行為問題歸為“調(diào)皮”“任性”,卻沒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對父母情感缺失的無聲回應(yīng)。
3周后,家里的“火藥味”消失了
我們沒有急著教樂樂“懂事”,而是先陪陳姐夫妻做了兩件事:
? “情感回應(yīng)練習(xí)”:每天留15分鐘放下手機(jī),蹲下來聽樂樂說“廢話”(哪怕是“今天積木倒了三次”),回應(yīng)時加上“媽媽看到你有點難過”;
? “暫停信號約定”:當(dāng)父母累到想發(fā)火時,和樂樂約定舉“暫停牌”,各自冷靜5分鐘再溝通;
? 家庭小游戲:每晚10分鐘“抱抱時間”,睡前互相說“今天我喜歡你的一個瞬間”。
3周后陳姐發(fā)來消息:“現(xiàn)在樂樂會主動說‘媽媽你今天累了嗎’,昨晚還把小餅干塞我嘴里說‘給辛苦的媽媽’。原來不是他不懂事,是我們從沒教他怎么表達(dá)愛啊……”
我們幫父母做“有溫度的情感支持者”
如果你的家庭也有這些困擾:
?? 孩子總哭鬧、發(fā)脾氣,你越說“不許哭”他哭得越兇
?? 孩子不主動分享心事,你問多了他就說“煩”“不知道”
?? 你明明愛孩子,卻總在疲憊時忍不住指責(zé),事后又自責(zé)
別再糾結(jié)“孩子為什么不聽話”,也別責(zé)怪自己“沒做好父母”——情感支持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學(xué)習(xí)的。
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愿意學(xué)習(xí)的父母。孩子需要的從不是“不犯錯的大人”,而是“愿意看見他、回應(yīng)他”的溫暖陪伴。我們在這里,陪你和孩子一起把“對抗”變成“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