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有這么一句話:“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p>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無所爭?!?/p>
老子云:“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p>
這些話無不都道出一個“忍”字的重要性。
世事紛雜,做人不可隨心所欲,無所拘束。
要精明做人,成就一生,內(nèi)心必須堅毅而決絕,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吃常人所不能吃之苦。
忍,是一種修養(yǎng)和境界。
忍得了寂寞
人生的冷遇,最過平常。
莊子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他認(rèn)為萬物的本真就是“寂寞”。立身處世,更多的時候是單打獨斗,被生活細(xì)節(jié)咬噬,在無邊的孤獨中頓悟。
寂寞讓人的心靜下來,不為周圍的紛擾影響,更好地感知了生命,認(rèn)知了自己。
唐代的書生趙蕤,年少的時候飽讀經(jīng)典,精通《易經(jīng)》,有輔佐帝王之才。
但是科舉考察的是孔孟之道,與他所學(xué)有些錯位,考了幾次都沒考中。仕途受到巨大折挫,趙蕤便順勢選擇放棄,退隱山林,歸于沉寂。
住入巖洞,親自耕種,趙蕤沉靜下來,對人生的思考也沉淀下來。
無邊的寂寞,讓他專注在術(shù)數(shù)的研究上,并決定寫一本教化王侯將相的書,傳承于世。
他遍翻歷代帝王的實錄,諸子百家的學(xué)說,開始梳理從古到今的君臣言行。
沒有現(xiàn)代化的檢索工具,輸入工具,工程量巨大,文字枯燥。
從開元初年堅持寫到開元四年的冬天,完成了九卷六十四篇的《長短經(jīng)》。
這部叫著作,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轟動。唐玄宗因此對趙蕤很傾慕,想要邀請他做官。
但趙蕤拒絕了。
隱居山林,已經(jīng)讓落寞成為了一種自省,一種生命的境界享受。
趙蕤因此悟透人生,知道了真正的人生要專注于真正喜好的事情,并傾注全力。
享受寂寞,堅守寂寞,讓人學(xué)會了獨處思考,平靜生活,靜度時光。以至于繁華三千的紛擾,也成了平常。
忍得了冷遇,常常帶著奇跡,讓人找到了自己,也走出了自己。
忍得了折磨
“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不經(jīng)歷挫折,走完一生的人太少。更多的人,是在忍耐中,與自己的專屬命運對抗。
易懿在《一切都沒那么糟》中說:
“每個人的背景和經(jīng)歷,如同每個人的指紋一樣,無法相同,同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感受和見解,同讀《哈姆萊特》是一個結(jié)果?!?/p>
一次車禍,讓易懿從一個健康女孩,轉(zhuǎn)瞬之間高位截癱,只有一個小拇指與這個世界互動。
8個月重癥監(jiān)護(hù),3個月病危警告,2年康復(fù)治療。
易懿絕望過,悲傷過,逃避過。
但“忍耐是一貼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藥”,最后她把悲傷和失意磨碎,埋在泥土里,讓不幸開出了美麗的花。
在父母的幫助和鼓勵下,她借助一輛輪椅,先后行走28個國家,60余座城市,歷經(jīng)35000公里路程,寫下了萬千文字,治愈了無數(shù)暗夜孤獨的人。
人生不易,磕磕絆絆是它的芯子。感人的,苦澀的,心酸的等等,一切復(fù)雜都是它的內(nèi)容。
忍得了苦痛,讓易懿看見了深層次的生命意義,擁有了從更高的維度,俯瞰命運的機會:
人生處處有險隘,有態(tài)度,有耐性,順其自然,經(jīng)歷就好,就是通衢。
忍得了煩躁
佛說:“煩惱三千”。
人生路上麻煩事最多。心煩意亂,不是這件事讓人不得清凈,就有那件事讓人煩惱煩躁。
怕別人來麻煩自己,也怕自己麻煩別人。
人生的瑣碎里,煩人的事多到數(shù)不清,各種情境,各種條套路,各種突發(fā)狀況。
輝姑娘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里曾寫到一個故事。
普通的一天開始,“她”一天的煩惱也開始了。
先是家里停電,沒法吃早餐,沒法洗漱;
然后是進(jìn)電梯,衣服被鄰居小狗弄上了爪印;
再然后“她”被老板辭退,媽媽打來電話姥姥病重,暗戀十年的對象結(jié)婚了。
世界寫滿了悲傷,她想回家,連司機都拒載。
煩惱像是約好了來到“她”的世界里,至于“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讓眼淚奪眶而出。
失望、沮喪、困頓、掙扎,她能做的就是在哭過以后,“搖晃著繼續(xù)向前走”。
看開了就是晴天,“世間無事,煩惱來自逞強。所求太多,心就無處安放?!?/p>
多愁多慮,多煩多惱,容易變成自擾;清心少欲,看開看淡,才是智者的王道。
“放下他”,“由他去”,煩惱自然不再繞心。
忍得了煩惱煩躁,生活自會抽絲剝繭。
忍得了冷漠
“命由己造?!?/p>
命運怎樣,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于環(huán)境和周圍的人,而是取決于自己。
知世,知人,才能知命。
耐得住世態(tài)炎涼,經(jīng)得起榮辱興替,失意時不失信念,得意時不忘憂患,對一切淡然處之,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尤其重要。
名將郭子儀,出將入相三十余年,做到了四朝皇帝尊重,王侯將相信服,窮奢極欲天下人也不議論,靠的就是一個“耐”。
郭子儀曾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皇帝怕他功高蓋主,先后四次拿走了他的兵權(quán),讓他卸甲歸田。
大臣們妒忌他南征北戰(zhàn)的功勛,背后陷害他,宦官魚朝恩因為妒忌甚至把他父親的墳?zāi)苟冀o挖了。
一心為國,赤膽忠心,甚至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卻遭到皇帝、大臣這樣的對待,換做一般人,估計早已崩潰。但郭子儀并不以為意,淡然處之。
在皇帝奪他兵權(quán)的這些日子里,他趁機會整理了皇帝下發(fā)的一千多份討伐詔書,呈給了皇上。
面對祖墳被挖,他淡淡地說道:“這是我?guī)П蛘蹋瑳]有做到禁止士兵殘害別人的墳?zāi)沟玫降膱髴?yīng),不是人禍,是天譴?!?/p>
世態(tài)雖炎涼,但郭子儀深處低谷時仍不抱怨,不頹廢,泰山崩于前,靜如處子。
當(dāng)他身處榮華高處時,也能謙遜非常。
既“忍”的了他人不能忍的羞辱冷遇,也耐得住他人不能耐的榮華富貴。
善于忍耐的人,追求立身樸實,他們做得到能屈能伸,也做得到安深靜觀其變。
最終郭子儀用“富貴壽考,哀榮終始”,活成了標(biāo)桿。
人生的所有境遇中,“忍耐”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如果說我們的人生中,任何經(jīng)歷都是一種積累,那么“忍耐”就賦予了積累的完美。
因為“忍”感悟的是復(fù)雜,需要的是時間,專注的是理智,執(zhí)著的是深邃。
它濃縮過人生一切的悲歡離合,也見證了世間所有的酸甜苦辣。
寂寞避不了,需要忍耐,耐中守德,守性。
德性雙修,是涵養(yǎng),是思考,也是沉淀。
苦難躲不掉,需要忍耐,耐中守持,見志。
有持有志,是眼界,是品行,也是毅力。
煩惱逃不開,需要忍耐,耐中守寬,是舍。
舍得權(quán)衡,是境界,是放下,也是遠(yuǎn)見。
世態(tài)炎涼是常態(tài),更需要忍耐,耐中守定,守慧。
而一切的定、慧,都是我們的立足之本,是我們從容走向未來和久遠(yuǎn)的基礎(chǔ)。
“人有百忍,事無憂”,一個“忍”字,需要我們琢磨一生。
且讓我們用心體會它的妙處,慢慢領(lǐng)悟,讓它在我們生活的細(xì)節(jié)里縱橫,彰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