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許多人可能有過這樣的困擾:
不敢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過于草率地作出承諾,等到發(fā)現(xiàn)自己無力兌現(xiàn)承諾,又不敢去面對現(xiàn)實、向別人道出真相,只好編造理由和借口來逃避承諾。
跟別人意見不一時,總是害怕會惹別人不高興、留下不好的印象,從而不敢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明明心里不認同,也只能附和別人。
總是想得到別人的肯定,總是不由自主地揣摩「別人希望我怎么樣」,按照別人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即使這并不是自己真增想要的,也寧愿去做出「犧牲」……
比如:
講話之前,總會在心里自我審視一番:我這樣講話,會不會讓別人不高興?我應該怎么講才會更好一點?
跟別人交涉時,總會顯得黏黏糊糊,一方面不想答應,另一方面又擔心「如果我拒絕,會不會讓對方失望?」從而一直在心里糾結,上演一出無人知曉的內心戲。
甚至,閑著沒事的時候,總會回想起自己的行為,一點一滴地進行自我批判:我是不是做得不太好?是不是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我當時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
像這樣,不斷在心里反芻,一遍又一遍地審視自己、批判自己,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
用大眾的話來說,這可能就是一種「討好型人格」。具備這種人格特征的人,總是會下意識地放低自己、迎合他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種種取悅他人的行為,把壓抑和痛苦留給自己。
討好型人格的療愈是一個涉及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和行為改變的過程。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療愈方法:
增強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不要總是迎合他人。
學習拒絕:當你覺得自己無法滿足他人的請求時,學會勇敢地拒絕。
自我覺察與認知重建:討好型人格往往源于對自我價值感的不足,以及對他人評價的過度依賴。進行自我覺察,認識到自己的這種人格特質,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進行認知重建,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樹立自信,減少對他人評價的依賴。
從小事做起:在一些小事上嘗試拒絕討好,再看看真實的結果是否跟自己的假設一樣。
練習拒絕,從不要立刻說“是”開始:如果你直接拒絕別人很難,可以從不那么快地說“是”開始。
找到比“討好”更重要的事:挑一個放松的時間空間,認真地問問自己:做什么事能真的讓我覺得有成就感、很開心?而不是因為別人的評價。
接納你的討好行為:改變的愿望,往往出自對當下的不滿意。我們不喜歡給自己帶來消耗的討好行為,想要快速擺脫它,卻經常發(fā)現(xiàn)自己做不到。了解是什么情感讓我們去討好,當我們想要改變的時候,了解情感這頭“大象”。
建立邊界意識:回憶你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所做的事情,并列出那些你不喜歡,但是不自主去幫別人做了的事情。然后,寫出你為什么不想做這些事情。我們要忠于自己的原則,幫忙的事情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保持獨立的思考態(tài)度:要學會自我思考,而不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總是將別人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態(tài)度,遵循自己的處事方式。
多讀書多學習:討好型人格往往是因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所以一味地討好別人,所以你可以選擇多讀書豐富自身學識、提升自身修養(yǎng),讓自己更有遠見、更加自信。
與自己對話:將對他的人的過度關注轉回自身,回歸內在,為自己這種不受控制的討好行為按下暫停鍵。
不要逃避責任:面對自己的討好行為,不要逃避,而是要勇敢地承擔起改變的責任。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討好型人格的人逐步建立起自我價值感,學會自我尊重和自我照顧,從而減少對他人認可的依賴,提高自我肯定和自信心。記住,改變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如果需要,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咨詢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