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開始悠閑的假期當然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對于拖延重癥患者,聽到這句話的內心其實是這樣的。
?比起今天是周日,更可怕的是明天周一!
可能一個星期前,你就知道了明天要課堂展示、上周五領導就跟你說過,周一要拿到你整理好的當月報告……
情況千千百百種,反正你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最后一天再做。 ? ?
下場總歸一句: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小編早就猜到這樣的狀況了,讓我們先破除三個對拖延癥可能存在的誤解。
01
我沒有拖延癥,我只是懶! ??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拖延癥。
這是因為比起達成長期目標,人類的大腦更傾向選擇完成那些可以短期得到回饋的事情。
所以放心,這從來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所有生物先天的機制導致。
畢竟在最原始的環(huán)境中,只有會不會被掠食者吃掉的擔心,不存在要不要每天學習好避免掛科、怎么規(guī)劃才能升職的焦慮。
我們大可以老實地承認,腦袋結構本來就沒有內建長遠規(guī)劃的程序!
02
拖到最后還不是完成了,有什么關系?
看看下面這個簡單的小實驗你就會明白,關系可大了。
在新的學期里,一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分別對三個程度相仿的班級做了關于拖延的測試。
他對這些學生們提出了同樣的作業(yè)要求:必須繳交三個報告。
在 A 班級里,這位教授要求學生們必須給出自己預設三次報告繳交的日期,而他完全不干涉這些日期是否合理,只是一旦決定就不許更改。
如果未在自己所設定的期限內繳交,會以扣分作為懲處。
在 B 班級里,教授不訂下任何的期限,只要求學期結束前繳交即可,即使提早交出也不會獲得任何的獎勵。
最后的 C 班級則是依嚴格規(guī)范行事,被下令必須在教授指定的三個日期按時繳交報告。
在每個人都完成作業(yè)的狀況下,最終 C 班獲得了最高的平均成績,又以 B 班的平均成績最糟。?
?你想成為那位優(yōu)雅完成作業(yè)又拿到高分的同學嗎?
還是在結業(yè)式前三天不睡覺趕報告,最后得到一個更讓人心累的成績?
03
我很自制,自制力解決一切問題!
關于前面提到的小實驗,有一件事你可能還沒想到。
它不僅證明了按部就班的效果最好,還凸顯了強制規(guī)范的重要。仔細想想,多少時候,自制變成對自己寬容的借口?
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達成一個長期目標時,失去選擇權反而是減少阻礙與誘惑最直接的方式。
了解拖延癥的三大迷思后,相信大家更想知道,那要怎樣才能成功逃離永遠被底線追殺的生活?
先付諸行動,并長時間維持。
先付諸行動,并長時間維持。
先付諸行動,并長時間維持。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就這么簡單嗎?不,這并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如果付諸行動這么容易,你應該不會愿意讀到這里了。
讓你無法踏出「開始」那步的原因很多,其實全靠兩個策略可以解決。
1、 將「開始」這個行為化為最小值,最好不需付出太大的代價。
打個比方吧,我也是對「明天開始減肥」這個說法挺熟悉的人,所以如果我想完成減肥計劃,我會選擇從每天跑 200 公尺開始,而不是 2 公里。
更重要的,是讓這件小事,變成當天不做就會渾身不對勁的一種習慣。
2、 威脅利誘全試一遍吧! ?
拖延傾向往往發(fā)生在那些興趣較低、且無法立即得到回饋的代辦事項。
所以這時,你必須用短期可獲得的快樂,誘惑自己做對長遠規(guī)劃有幫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