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何時需要咨詢?是否代表我很軟弱或嚴重?
A:當心里頭有難以消化的苦、糾纏的結(jié)、想對別人訴說時就是咨詢的好時機。咨詢是藉由被治療師理解、照顧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自我認識,以及喚起對自己的愛之過程—因為自己被別人接納了,所以我們也能接納這樣的自己
坊間有些自我?guī)椭臅?,透過探討人生道理提供協(xié)助,但與咨詢的不同在于,讀書并無法提供人與人的相會,這才是是咨詢的核心。能帶來療愈的不只是道理或智慧,更是親近的關系。
對許多人而言,“向人求助”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情,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的不同,會勾起許多復雜、甚至是抗拒的感受(例如在較為嚴格環(huán)境下成長的人,可能會覺得無法“靠自己”解決問題很丟臉),這都是常見而且很重要的個人議題,值得在咨詢初期討論。
不見得要到很嚴重(如有自我傷害念頭)時才去參加咨詢,其實當過于憂郁、焦慮、混亂時,藥物治療反而是更優(yōu)先、能快速舒緩的選擇。然而藥物也有局限,較無法增進對自我的了解與接納,雙管齊下往往幫助會比較多。
相反地,若沒有痛苦或難受,僅僅為了“個人成長”而去參加咨詢,我認為成效較為有限。因為少了苦,也就少了訴說的動力與被人理解的渴望。沒錯,咨詢有可能幫助個人成長,但比較像是從痛苦、失落與挫折中站起來后,所領悟到的成長與改變,就如尼采所說的“那些殺不死我的會讓我更堅強”。
Q2:咨詢怎么進行?要事先做準備嗎?
A:咨詢大多以談話的方式進行,但也有以繪畫或戲劇等藝術(shù)方式為主的模式。常見的頻率為每周一次,一次50分鐘,但都可彈性調(diào)整。有些人工作十分忙碌,無法撥出固定的時間來晤談,我建議先暫緩,等到較有時間后再開始。倉促結(jié)束或不穩(wěn)定的咨詢的有時反而會帶來負面的經(jīng)驗,減低日后參加咨詢的動機。
很多人一開始會有點焦慮,不知道要如何和一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講自己的事情,怕自己說得不夠好,這些都很自然。若有想談的議題,可以事先做點準備,例如如果要談家庭,可以帶一張全家福照片作為輔助。但請別當作是有壓力的功課,一但有壓力就容易抗拒。如果沒有事先準備也無妨,重要的不是“應該”要說什么,而是在晤談的當下“想要”說什么。若你發(fā)現(xiàn)咨詢時很焦慮,甚至一片空白,這也沒有關系,和你的治療師討論這個焦慮往往是好方法。
Q3:我要怎么選擇治療師?
A:每個人所期待的治療師形象都不同,不妨先就年齡與性別做選擇。除了上網(wǎng)搜尋治療師的相關經(jīng)歷、專長與文章外,也可以從經(jīng)費上做考察,選擇在預算內(nèi)的治療師。我個人認為收費與療效不一定成正比,甚至有時資歷較淺的治療師也能帶來幫助(請見〈還記得實習時的自己嗎?〉),重要的不是選擇最好的治療師,而是彼此能否合適,簡單來說,化學作用很重要,當然緣分也是。
Q4:一般的收費是多少?
A:這是個敏感的問題,我試著謹慎地回答。大專院校均有學生輔導中心,提供學生免費的咨詢輔導。有些社福機構(gòu)亦也有提供義務咨詢,可能視情況有條件限制,可至各地社區(qū)心理衛(wèi)生中心網(wǎng)站搜尋。公立機構(gòu),如醫(yī)院或社區(qū)心理衛(wèi)生中心收費相對低廉(一次約500內(nèi)),但在醫(yī)院由于人力有限,往往需預約等候一段時間(甚至數(shù)周),而社區(qū)心理衛(wèi)生中心咨詢時間較短,約30分鐘左右。
一般自費的心理咨詢或治療所,常見的范圍介于每50分鐘1200~3000元不等,沒有時間次數(shù)的限制,通常也不太需要等候。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收費偏高,其實心理咨詢是十分耗費心神的工作,除了晤談的時間外,治療師私下也花許多心力在撰寫咨詢紀錄、接受督導,以及處理個人在晤談中被引發(fā)的情緒或個人議題,因此每天能談的案量較為有限。
對于經(jīng)濟尚可負擔,但對于咨詢費用仍感到不自在的當事人,我有時會說,不妨把咨詢半年的費用當做是買一張長途機票,到“自己”這個國度好好看看。既然愿意花大錢出國了解世界,何不花同樣的費用來了解自己呢?
Q5:我的問題多久才會好?沒有改善怎么辦?
A:最誠實,但或許也有點令人失望的的回答是每一個人都很獨特、因此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建議至少給彼此8-12次左右的時間,如果合適可以持續(xù)下去,若不合適,也可以請治療師幫忙轉(zhuǎn)介其他可能更為合適的治療師,這都沒有關系。雖然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快點好起來,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同等重要的是,這個問題背后所隱含的意涵─“這么著急的原因是什么?”,探討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豐富的發(fā)現(xiàn)。
我也建議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人的性格是日積月累而成,往往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成為今天的我們;改變不像把結(jié)解開那么干脆,更像是慢慢重新雕塑、調(diào)整一尊黏土人像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