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扶老太太過馬路的人,我們會想像他私底下一定也充滿愛心、奉公守法、品德良好。又如看到電視上美麗的明星,我們會認為她們各方面都完美,因此當狗仔拍到她們不拘小節(jié)的樣子時,就產(chǎn)生“幻滅”的感覺……。這種“看到別人有一點好,就以為他什么都好”的想法,就是“月暈效應”。
仔細想想,我們根本不認識那個愿意伸出援手的陌生人,又怎么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好人?我們也不可能知道,銀幕上光鮮亮麗的明星,私底下真正的樣子。就像俗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當我們喜歡一個人時,會覺得他怎么說都有理,怎么做都對,怎么穿都好看一樣。
當一個人留給別人正面的印象時,人們對他的言行舉止,往往會從正面的角度去解釋,認為他具有更多正面的特質。就像賞月時,雙眼看到的月亮大小并不是月亮真實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外圍的一圈光暈那樣,我們看到的月亮總是比實際上的月亮還要大。
在一九二○年發(fā)現(xiàn)這個效應,并為它命名“月暈效應”的心理學家桑代克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被評為“聰明”時,那么在“勤勞”、“信賴度”等正面特質上也會被評為高分。這表示我們在評斷一個人時,似乎具有將他人簡單歸類為“好”或“不好”的傾向。
于是桑代克做了一個研究來了解這種傾向是否存在。他請軍隊指揮官為下屬在多項特質中打分數(shù),包括領導能力、外貌吸引力、聰明才智和榮譽感等。結果發(fā)現(xiàn),當下屬在一些特定的正面特質上被評為高分時,在其他特質上也很容易被評為高分。實驗結果顯示,人們在評斷他人時的確具有這樣的偏見。
其他心理學家也做了不少后續(xù)研究,更發(fā)現(xiàn)在影響第一印象的評價是好是壞上,“外貌”是重要因素。我們通常會覺得長得漂亮和帥氣的人具有較多正面特質,甚至覺得他們比較聰明,但實際上不見得就是這樣。
換句話說,當我們給別人的印象是正面時,他會把我們想得比實際上還要優(yōu)秀;同樣地,當給別人不好印象時,他也會把許多負面特質套用在你身上,也就是戴“有色眼鏡”看你,認為你處處是缺點。所以,留給別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