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比對部屬的意見,不說出去
就算充分注意部屬的言行舉止,但如果不進一步比對、確認,就無法掌握事實。另外,如果只相信一個人,主管的雙眼就會遭到蒙蔽。
有事別找大家“一起商議”
魯哀公問孔子:“俗語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寡人不論何事,都會和群臣一起商議,然而國家政治卻越來越亂。到底是為什么?”
孔子回答:“向臣子征求意見時,明君不會把對方談論的內(nèi)容透漏給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因此,在明君面前,群臣可以安心直言。然而,現(xiàn)在的國內(nèi)卻不是如此,群臣全都和重臣季孫口徑一致,季孫一個人的意見,就等于是整個國家的意見。
“因此,即便向群臣征求意見,群臣仍只會說出與季孫相同的話。如此一來,國政當然免不了內(nèi)亂?!?/p>
今魯國之群臣以千百數(shù),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數(shù)非不眾,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內(nèi)儲說上〉
作者解說:魯哀公的國政實權(quán)被季孫掌握在手中,議政朝堂上的信息全數(shù)經(jīng)過季孫的過濾,坦白說,這種狀態(tài)就跟信息遭到封鎖沒兩樣。魯哀公早在核實臣子意見之前,就已經(jīng)丟失實質(zhì)的王位。一般來說,主管搜集信息的管道越多越好。如果只有單一管道,倒不如完全沒有還比較好。
讓同位者互咬,只會創(chuàng)造更多蒙蔽上位的人
衛(wèi)嗣君一方面重用臣子如耳、寵愛侍女世姬,又害怕他們借著恩寵,反過來蒙蔽自己。于是,衛(wèi)嗣君便利用名為薄疑的臣子和侍女魏姬,來牽制如耳、世姬兩人。他以為這么做,自己的判斷就不會失準。
衛(wèi)嗣君雖知道遭臣子蒙蔽會惹禍上身,卻不了解相應之道?;旧?,若要使自己不遭受蒙蔽,就必須擺出公正態(tài)度,允許賤者議論貴者,使下級敢于揭發(fā)上級。如果不那么做,放任權(quán)勢相等者互咬,只是培養(yǎng)出更多蒙蔽上位者的臣子。
夫不使賤議貴,下必坐上,而必待勢重之鈞也,而后敢相議,則是益樹壅塞之臣也。
——〈內(nèi)儲說上〉
作者解說:其實除了橫向的同位者競爭之外,上下層級的縱向競爭關(guān)系也很重要。也就是說,主管必須掌握所謂十字縱橫的組織管理方式。簡單來說,你要避免部屬相互包庇。如果部屬結(jié)黨營私、站在同一陣線,主管的地位就會瞬間被架空,換句話說,若要避免失勢,就不能讓部屬有半點可乘之機。
大家說法一致時,必有蒙蔽之事
魏國的重臣龐恭,奉命陪同魏國太子一起到趙國的邯鄲當人質(zhì)。出發(fā)時,他對魏王說:“如果有人說:“鎮(zhèn)上出現(xiàn)老虎”,陛下相信嗎?”
魏王:“怎么可能?!?/p>
龐恭:“如果不只一人,而是有兩個人這么說,您相信嗎?”
魏王:“寡人還是不信?!?/p>
龐恭:“那么,如果有三個人口徑一致的話,陛下會相信嗎?”
魏王:“如果是那樣,寡人應該會信?!?/p>
龐恭:“鎮(zhèn)上沒有老虎是不爭的事實??墒?,如果有三個人說出相同的話,陛下就會深信不疑。現(xiàn)在臣欲前往的邯鄲距離此地相當遙遠,在背后妄議臣的人肯定不只有三個人。屆時,還請陛下明察?!?/p>
可是,龐恭從邯鄲回國時,早已不被允許晉見魏王。
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
——〈內(nèi)儲說上〉
作者解說:“三人成虎”這句知名的成語,便是出自這個故事。一旦反復聽到相同的言論,謊言終有一天會有被當成事實(也可以稱為重復效應),這也是導致主管做出錯誤判斷的主要理由。上位者如果只是一味的聽取有利的信息,總有一天就會造成三人成虎的局面。